人民网污染变资源中国新闻网

“污染”变“资源”——平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化“腐朽”为“神奇”

长势良好的蔬菜(周芳霞摄)

人民网兰州6月27日电(张鹏刘海天、实习生周芳霞)一般地说,在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之间,往往难以掌控平衡。但在平凉,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走进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天源农牧公司,一股淡淡的气味迎面飘来。了解得知,这是玉米秸秆发酵饲料的气味——公司通过收购农户田里带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秆,用来发酵作为养牛的饲料。

天源农牧公司由以前的以牧业为主,发展成现在的农牧业公司,还有一些机缘巧合的因素。总经理郭凯介绍,公司以前养牛,一到下雨天牛粪到处流,附近居民意见比较大。在这种压力下,公司不得不思考如何去转型。

通过去各地走访学习,郭凯让牛粪成了“宝贝”——做成肥料,发展农业果蔬园。现在,园子里的油桃、西红柿、辣椒、甜瓜等作物,生长得十分茂盛。冬天,则主要种植草莓。游客可以办理采摘充值卡,进园区自己去体验采摘。

这个看似很小的转变,让郭凯的农牧公司从此走上了一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现在这个公司已发展到“无债一身轻”,没有贷款,依靠盈利就已基本满足公司发展需求。

牛粪得到利用,环境问题得以解决,公司由原来单一的依靠养牛收益到现在获得养牛、果蔬、饲料等多方面的收益,经济发展开始平稳向前。

这时候,郭凯又思考起如何带动村里农户一起发展的问题。“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崆峒区花所乡党委书记刘效辉介绍,村里养牛的农户常常因为缺少资金而放弃。现在,公司成立了协会,通过提供贷款可以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至今,公司已经先后带动了56户农户,养牛头,户均增加收入多元。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稳定解决当地群众81人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能变废为宝的不只是牛粪。金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通过把地膜白色垃圾“变废为宝”,同样对环保和经济有所贡献。

公司把废旧的农膜从农户田里收购回来,通过清洗、加工,将垃圾加工成小颗粒,最后出售成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避免了地膜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造成土地结块等问题。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蓄水性,减轻了“白色污染”对环境、人畜的不利影响。

公司总经理张涛告诉记者,该项目截止到目前,已经回收地膜吨,加工再生颗粒吨,实现销售收入38万元,利税1.5万元,企业已产生了初步的经济效益。

张涛介绍,公司是主要承担崆峒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任务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地方配套万元,企业自筹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8%。

文章来源:年6月27日人民网

牛粪变六味地黄丸:甘肃平凉有机果蔬的营养餐

把牛粪变成“六味地黄丸”,这是甘肃平凉崆峒区花所乡养牛大户郭凯专门为有机果蔬准备的“营养餐”。平凉市天源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说,通过将牛粪发酵加工,变为生物有机肥,有如同“六味地黄丸”的滋补改良土壤的功效,还可以提高果蔬的整体品质。

  近些年,随着养牛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收益也越来越好,可是几百头牛的粪便处理却成为了郭凯的一件烦心事。

  甘肃平凉天源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

  尤其像下雨天,(牛粪)也对周边环境有污染,我们最后通过外出学习参观摸索,最后加工成有机肥,通过牛粪腐熟发酵,排除臭味杀除病虫害,然后造的颗粒有机肥。这有机肥在我的园区蔬菜里面,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种菜确实是效果不错,然后通过土地改良,(对)农产品质量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郭凯介绍,从13年前开始发展养牛产业,如今自己养了两百多头牛。刚开始加工自家的牛粪,慢慢地开始收购周边养殖大户的牛、羊等粪便,如今一年生产的有机肥约1万吨,纯利润达万元。

  郭凯说,公司通过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养精品牛、做放心肥、种绿色菜的一种循环发展新模式。同时,把这个基地建在家乡,除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他还想让父老乡亲一起富起来。

  甘肃平凉天源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凯

  在正常的长期用工量现在是70人,季节性的(用工)基本超过百人了,而且我这个牵扯冬季的暖棚,常年四季可在里面就业打工,人均年收入基本都在一万五到两万块钱(人民币)左右。

记者魏建军刘玉桃甘肃平凉报道

文章来源:年6月26日中国新闻网

编辑: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宣传部/王梅

赞赏

长按







































临沂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cc/10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