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六味地黄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中成药,据记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太医发现了这六味药材的神奇之处,经过不断的改良,创建了六味地黄丸。
大家都知道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因此世人一味的只拿六味地黄丸去补肾,称它为滋阴补肾的第一方,其实六味地黄丸除了具有补肾的功效之外还有滋阴降炎、养阴明目的功效,而这些功效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六味地黄丸吧。
药性分析
六味地黄丸的成分十分简单,也被人们所熟知,分别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材制作而成。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主要作用
六味地黄丸有滋补肾阴的作用,主治头昏、目眩、耳鸣、盗汗、遗精、潮热、脉细数等症。有研究报道滋补肾阴的药物可以提高患者激素内环境的稳定能力,使下丘脑-垂体-卵巢的功能有改善。在正常情况下,雌激素通过在中枢转化为儿茶酚雌激素而实现其调节作用。
其他作用
1、慢性鼻炎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早晚各服一次,连服2~3个月,可有明显疗效。 2、牙周脓肿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5天可减轻症状。 3、慢性腰腿痛用法:每次2丸(9克/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4、早衰如须发早白,皱纹增多,皮肤枯燥等未老先衰现象,服用六味地黄丸能延缓其衰老进程。36、脱发中医认为发为肾之余,肾阴不足,精血不充,毛发失荣,则脱落不断,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每日2次,每次服18克,3个月为1疗程。 5、脱发中医认为发为肾之余,肾阴不足,精血不充,毛发失荣,则脱落不断,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每日2次,每次服18克,3个月为1疗程。 6、顽固性失眠用法每次9克,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 7、更年期综合征服用六味地黄丸3个月后,患者的潮红、潮热、出汗、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可得以改善。
8、糖尿病轻度糖尿病患者除调节饮食外,加用六味地黄丸,可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状。 9、男子不育症六味地黄丸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正常精子的生成,从而提高受孕率。 10、前列腺炎据临床报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效果显著。用法:每次1丸(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1、复发性口疮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一般3~5天可见效,且愈后很少复发。如复发再服本药仍有效。 12、上消化道出血本品对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用法是:每次取本品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13、过敏性鼻炎六味地黄丸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又能抑制抗体的生成,抑制过敏反应,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用六味地黄丸加色甘酸钠治疗过敏性鼻炎,停药后疗效维持时间长,复发少。 14、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有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60例,效果满意。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治疗时间最短者35天,最长者90天,平均为61.6天,据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患儿免疫功能和体内的微量元素影响明显,疗效显著。 15、眼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较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模糊、晶状体混浊等症状。此外,六味地黄丸对治疗外伤性角膜溃疡、睫状体青光眼综合征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几种人不宜吃 1、健康人群 对于正常人群,如果没有明显肾阴虚的症状,我认为不适宜于自行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2、明显是阳虚(包括肾阳虚、脾阳虚)的人 肾阳虚的人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喜夏不喜冬,这样的人不适于吃六味地黄丸。许多因肾阳不足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彭教授特别提醒到,他们应该选择治疗肾阳虚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 3、肾阴虚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是药三分毒,六味地黄丸虽是补肾良药,但是也不能乱吃,不论什么药吃之前都要谨慎,大家都要留意。今天的分享就是这样,我们下次再见!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