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分钟
陪你成长,伴你通关
彩虹计划中医.3.12复习内容-中医儿科学
彩虹计划
第六单元心肝病证
一、夜啼(助理不考)
(一)发病特点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
(二)病因病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1.脾寒气滞证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乌药散合匀气散。
2.心经积热证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倶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代表方剂:导赤散。
3.惊恐伤神证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代表方剂:远志丸。
二、汗证
(一)发病特点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二)病因病机: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1.肺卫不固证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剂: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失调证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抚之不温,畏寒恶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亏虚证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委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剂:生脉散、当归六黄汤。
4.湿热迫蒸证
证候:汗出过多,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脾。
代表方剂:泻黄散。
三、病毒性心肌炎
(一)发病特点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临床特征。本病发病以3?10岁小儿为多。
(二)病因病机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之内因,温热邪毒侵袭是发病之外因。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振心阳,养心固本。
1.风热犯心证
证候:发热,低热绵延,或不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有痰,肌痛肢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舌苔薄,脉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解毒,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银翘散。
2.湿热侵心证
证候: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胸闷,肢体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
3.气阴亏虚证
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4.心阳虚弱证
证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治法:温振心阳,宁心复脉。
代表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痰瘀阻络证
证候:心悸不宁,胸闷憋气,心前区痛如针刺,脘闷呕恶,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暗,或舌边尖见有瘀点,舌苔腻,脉滑或结代。
治法:豁痰化瘀,宁心通络。
代表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
四、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一)发病特点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1.肝肾阴虚证
证候: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静坐,或有记忆力欠佳、学习成绩低下,或有遗尿、腰酸乏力,或有五心烦热、盗汗、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薄,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代表方剂:杞菊地黄丸。
2.心脾两虚证
证候: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实,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代表方剂: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
3.痰火内扰证
证候:多动多语,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兴趣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胸中烦热,懊侬不眠,纳少口苦,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宁心。
代表方剂:黄连温胆汤。
五、抽动障碍(助理不考)
(一)发病特点
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
(二)病因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抽动障碍的治疗,以平肝息风为基本原则。
1.气郁化火证
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息风镇惊。
代表方剂:清肝达郁汤。
2.脾虚痰聚证
证候: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十味温胆汤。
3.阴虚风动证
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柔肝息风。代表方剂:大定风珠。
六、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临床以抽搐、神昏为主要症状。临床抽搐时的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八种,即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古人称之为惊风八候。
(一)发病特点
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倶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原则。
1.风热动风证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随即出现烦躁、神昏、惊风,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息风定惊。
代表方剂:银翘散。
2.气营两燔证
证候:多见于盛夏之季,起病较急,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情严重者高热不退,反复抽搐,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气凉营,息风开窍。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
3.邪陷心肝证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不退,烦躁口渴,谵语,神志昏迷,反复抽搐,两目上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4.湿热疫毒证
证候:持续高热,频繁抽风,神志昏迷,谵语,腹痛呕吐,大便黏腻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息风。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汤。
5.惊恐惊风证
证候:暴受惊恐后惊惕不安,身体战栗,喜投母怀,夜间惊啼,甚至惊厥、抽风,神志不清,大便色青,脉律不整,指纹紫滞。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息风。.
代表方剂:琥珀抱龙丸。
慢惊风
(一)发病特点
慢惊风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二)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慢惊风一般属于虚证,有虚寒和虚热的区别,其治疗大法应以补虚治本为主,常用的治法有温中健脾,温阳逐寒,育阴潜阳,柔肝息风。
1.脾虚肝亢证
证候: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
代表方剂:缓肝理脾汤。
2.脾肾阳衰证
证候:精神委顿,昏睡露睛,面白无华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动震颤,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
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
3.阴虚风动证
证候:精神疲惫,形容僬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代表方剂:大定风珠。
七、痫证(助理不考)
(一)发病特点
痫证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
能够引起癫痫发作的原因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顽痰内伏、暴受惊恐、惊风频发、外伤血瘀等。其病证主要在心、肝、脾、肾。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痫证的治疗,宜分标本虚实,实证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息风开窍定痫;虚证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柔肝缓急;癫痫持续状态可用中西医配合抢救。
1.惊痫证
证候: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四肢抽搐,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
治法:镇惊安神。
代表方剂:镇惊丸。
2.痰痫证
证候: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足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或头痛、腹痛、呕吐、肢体疼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豁痰开窍。
代表方剂:涤痰汤。
3.风痫证
证候: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不清,颈项及全身强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定痫丸。
4.瘀血痫证
证候:发作时头晕眩仆,神志不清,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及动态较为固定,头痛,大便干硬如羊屎,舌红或见瘀点,舌苔少,脉涩,指纹沉滞。
治法:化瘀通窍。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
5.脾虚痰盛证
证候:痫证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时作眩晕,食欲欠佳,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软。
治法:健脾化痰。
代表方剂:六君子汤。
6.脾肾两虚证
证候:发病年久,屡发不止,瘛瘀抖动,时有眩晕,智力迟钝,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舌淡红,舌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脾肾。
代表方剂:河车八味丸。
第七单元肾系病证
一、水肿
(一)发病特点
小儿水肿是由多种病证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及小便短少,严重的可伴有胸水、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临床以肾脏疾病引发者多见。好发于2~7岁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病因病机
小儿水肿与体质稚弱,不慎感受外邪,导致肺的通调、脾的传输、肾的开阖及三焦、膀胱的气化异常,不能输布水津有关。水肿的基本病机为水液泛滥。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总的治疗原则为利水消肿。
1.常证
(1)风水相搏证
证候: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咽痛身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侵证
证候: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伴脓疱疮、疖肿、丹毒等,发热口渴,烦躁,头痛头晕,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
(3)肺脾气虚证
证候: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略少,汗自出,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
(4)脾肾阳虚证
证候:全身浮肿,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量少,甚或无尿,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真武汤。
(5)气阴两虚证
证候: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或有浮肿,耳鸣目眩,咽干口燥,舌稍红,苔少,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2.变证
(1)水凌心肺证
证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能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温阳逐水,泻肺宁心。
代表方剂: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2)邪陷心肝证
证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燥,脉弦。
治法:平肝息风,泻火利水。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水毒内闭证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
治法:辛开苦降,辟秽解毒。
代表方剂: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二、尿频
(一)发病特点:尿频是以小便频数为特征的疾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女孩多于男孩。
(二)病因病机:尿频的发生,多由于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也可因脾肾气虚,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或病久不愈,损伤肾阴而致阴虚内热。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要分清虚实,实证宜清热利湿,虚证宜温补脾肾或滋阴清热,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治疗要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1.湿热下注证
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疼痛,尿液淋沥混浊,小腹坠胀,腰部酸痛,婴儿则时时啼哭不安,常伴有发热、烦躁口渴、头痛身痛、恶心呕吐,舌质红,苔薄腻微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膀胱。
代表方剂:八正散。
2.脾肾气虚证
证候: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滴沥不尽,尿液不清,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眼睑浮肿,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升提固摄。
代表方剂:缩泉丸。
3.阴虚内热证
证候: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或短赤,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渴,唇干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三、遗尿
(一)发病特点:遗尿又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二)病因病机:遗尿多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
(三)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要治疗原则,采用温肾阳、益脾气、补肺气、醒心神、固膀胱等法,偶需泻肝清热。
1.肺脾气虚证
证候:夜间遗尿,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补肺益脾,固涩膀胱。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2.肾气不足证
证候:寐中多遗,可达数次,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膀胱。
代表方剂:菟丝子散。
3.心肾失交证
证候: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扰,白天多动少静,难以自制,或五心烦热,形体较瘦,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而数。
治法:清心滋肾,安神固脬。
代表方剂:交泰丸合导赤散。
4.肝经湿热证
证候:寐中遗尿,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或寐中龄齿,性情急躁,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泻肝止遗。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
四、五迟、五软(助理不考)
(一)发病特点
五迟、五软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病证。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治疗原则:五迟、五软多属于虚证,以补为其治疗大法。
(二)辨证论治
1.肝肾亏损证
证候: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坐起、站立、行走、生齿等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头项痿软,天柱骨倒,头型方大,目无神采,反应迟钝,因门宽大,易惊,夜卧不安,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代表方剂:加味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证
证候: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缓,发稀萎黄,四肢痿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吮吸咀嚼无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淡胖,苔少,脉细缓,指纹色淡。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剂:调元散。
3.痰瘀阻滞证
证候;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动作不自主,或有吞咽困难,口流痰涎,喉间痰鸣,或关节强硬,肌肉软弱,或有痫证发作,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沉涩或滑,指纹暗滞。
治法: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
嘉遇老师
从事培训行业3年多,对考情了如指掌,对学员耐心热情,主张建立考试知识的完整框架,化繁为简,培养学生以点带面的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因责任心,耐心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受学员喜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