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品牌故事

白癜风咨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73945.html

年前,乐氏家族在北京创办一间小药铺。此后,供奉御药年,历经风雨而不衰,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老字号”。秘诀何在?两个字:诚信。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同仁堂的承诺。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同仁堂的良心。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这是同仁堂的情怀。

  如今,同仁堂在全球共开办零售终端近家,开办医疗机构多家,吸引了0多万海外患者。同仁堂商标在世界50多个国家登记注册。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海外游客到北京的“必修课”,除了登长城、吃烤鸭,就是参观同仁堂。

  “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童叟无欺,问心无愧,这就是同仁堂的质量观。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自古以来,同仁堂选药的标准就是:地道、纯洁、上等。

  这种求真勿滥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例如,人参用吉林的,山药用河南的,枸杞用宁夏的,陈皮用广东新会的,丹皮用安徽芜湖的。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16头的人参不能用32头的小人参代替。即便是做大蜜丸的蜂蜜,也必须用河北兴隆的枣花蜜。同时,还要用药材最有效的部位,并且在药材有效成分最多的时候采摘。如七珍丹中的寒食,必须在春天柳树发芽时制造,此所谓“取其地,采其时”。近年来,为了保证原料质量,同仁堂在全国建立了12个药材基地。

  78岁的芦广荣是著名药材专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21岁进入同仁堂,拜师学习药材鉴别,练就了一身绝技,通过手捏、鼻闻、眼看、口尝、火试、水试,鉴别药材的真伪和品质。现在,人工检验依然是同仁堂进药的“第一关”。

  “有的药材掺杂使假,连精密仪器也化验不出来,但人的感官能识别。比如,麝香里面掺杂麝香酮,骗得过机器,骗不过药工。”芦广荣说。

  芦广荣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发现购进的药材打捆后,上面是精品,中间和下面藏着次品。为此,她要求药工,每一捆药材都要打开,不光看上面的,更要看中间的和下面的,避免以次充好。如今,在同仁堂,凡是新购进的药材,必须首先经过人工检验。人工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更严格的高科技仪器检验环节。同仁堂的药材,既用感官说话,也用数据说话。

  纯洁,是同仁堂药材的又一特色。很多人发现,同仁堂的药材,凡是能洗的都要清洗,干干净净,绝无尘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清清楚楚,绝不混杂。

  远志是植物的根,内有一根细芯。远志有安神益智之功效,但它的芯却使人烦躁。按照同仁堂的炮制工艺,远志必须去芯。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先蒸后割,费工费时,增加成本,但同仁堂不怕麻烦,一直坚持这样做。

  制六味地黄丸,需要用山茱萸,其形状类似小山枣,入药时应当去核,还要用黄酒蒸制。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就把山茱萸连核一同打碎,也不用酒蒸,而同仁堂坚持“必不敢省人工”。

  同仁堂严格按照配方要求下料,如果药材等级不够,重新组织货源,不够等级的绝不下料,宁缺毋滥。一段时间,同仁堂生产的香砂枳术丸在市场上断货。其原因是,由于气候异常、种植环境改变,枳实中的主要药用成分橙皮苷含量达不到标准。为了维护品牌,同仁堂宁可不生产,也不用不达标的原料。

  凭良心做,做良心药。“可以质鬼神,可以应病症”,童叟无欺,问心无愧,这就是同仁堂的质量观。难怪很多中医在开药方时,一再叮嘱患者,必须到同仁堂抓药。一位老中医说:“如果在同仁堂抓的药,看病效果不好,那是我的医术问题。否则,可能是药的问题。”

 康熙得了一种怪病,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己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琅琅读书声,康熙心想,偏方治大病,人才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味,只因我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许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下”?

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看”,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时吃山珍海味太多,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功,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康熙问:“这病能根治吗"?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岀来,足有七八斤,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去,用这七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缺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缺洗浴,少则三次,多刚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回去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

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缺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竟然全身不痒了,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而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康熙微微一笑说:“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下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北京城开了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康熙说道:“赵兄,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

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善,为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凌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财,资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样”?

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嘿”,

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

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了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闪,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

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

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沒有察觉出来,果然沒过多久,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来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

从此,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读此帖也告诉我们,人正,心正,人善,心善,定有福报。

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cc/6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