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荔田医案一

哈荔田,年生,回族。中医教授。河北省保定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攻读医籍,为求深造考入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年毕业,以其成绩优异而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等诸名家赏识。50余年来,他致力于临床、科研和教育事业,20世纪30年代曾创办北平国医专科学校,40年代任教于天津市国医训练班。年担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之后,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曾先后筹办天津中医学校、天津中医学院,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为培养中医人才,他曾多次向中央建议∶中医要多种途径办学,呼吁把中医带徒列入国家计划。曾任天津中医学院教授、顾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委和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仍不遗余力地从事培养研究生和临床科研等工作。在学术上崇尚易水学派,提倡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在临床上以使用气分药著称,长于内科,尤精于妇科。著有《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主编过《扶正固本与临床》。

一、补肝益肾、凉血化瘀法治愈痛经一例

连某,女,29岁,已婚。初诊∶年8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去岁殒胎,下血量多,淋漓日久,刮宫始止。继之月事不调,提前而至,甚或一月两潮,量多,色淡红,间有小血块,经期小腹坠痛,延及经后,绵绵不已。平时腰酸踵痛,头晕心烦,睡则梦飞梦堕,惕然易惊,溲黄便软,纳谷不馨。诊查∶刻诊正值经期,腹痛如引,舌边嫩红,脉象细数。辨证∶此属肝肾两损、血热血瘀。治法∶治拟补肝益肾,凉血化瘀。

处方∶川续断10g桑寄生10g炒杜仲10g旱莲草10g女贞子12g细生地12g杭白芍12g刘寄奴12g川茜草10g紫丹参12g炒地榆12g粉丹皮9g川荜拨5g粉甘草5g4剂

二诊∶8月16日。服药两剂腹痛除,再三四剂经水亦止,腰酸踵痛、寐梦惊惕均较前为轻,治以前法化裁。

处方∶川续断10g桑寄生10g炒杜仲10g女贞子10g秦当归10g杭白芍10g肥知母9g香佩兰5g川荜拨5g广陈皮4g粉甘草4g4剂

嘱服药4剂后,每日上午服女金丹1剂,下午服二至丸15粒,白开水送下,连服20天。此后,每值经前两天即以一诊方出入,予服5~6剂,经净后则改服六味地黄丸或二至丸,并配合女金丹或得生丹、加味逍遥丸类,意在养血柔肝,益肾调经,治疗4个月,痛经未作,继而受孕。

本例痛经,缘于堕胎,血去过多,精血亏损,相火不藏,动扰血海,故月事超前,甚或一月两至;又因肝肾阴虚,胞脉失养,木失条达,血少气涩,故经期腹痛延及经后不已。傅山谓∶"肾水一虚,则水不涵木,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痛。"正是对此类痛经机理的阐述。他如腰酸踵痛、梦飞易恐、头晕心烦、溲黄、舌红、脉细数,乃肝肾阴虚、相火浮动、虚热内扰之故;纳呆便溏,为木郁土虚所致。初诊以女贞子、旱莲草、川断、寄生、杜仲等补肝益肾,滋水涵木;生地、丹皮、茜草、地榆等清热凉血,兼以止血;丹参、寄奴、荜拨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白芍柔肝舒郁,合甘草缓急定痛。全方以养阴涵阳为主,而不用香燥气药,是治本不治标,仿魏玉横一贯煎之法。加佩兰、陈皮醒脾和胃,用启化源,次以丸药亦补亦调,缓急相济,始终恪守益肝肾、调冲任之法,故得经顺而孕。

二、育阴清热熄风法治愈子痫一例

鱼场下坡王某之妻,24岁。初诊∶年仲秋。

主诉及病史∶妊娠逋近7个月,肢面浮肿,头痛目眩,泛恶欲呕,因家道不丰,仍日夜操劳不辍。一日突发肢搐神迷、目吊口噤、全身痉挛、乍作乍止。举家惶惶,不知所措,急遣人邀余往诊。

诊查∶余至时正值发作,入视其状,见四肢抽搐有力,面青唇紫,少顷抽定,诊脉弦滑,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询之烦热心悸,头目疼痛。

辨证∶余退而语其夫∶此子痫也,乃因素体血虚,怀孕期间血聚养胎,致阴血更亏。阴虚火旺,火旺则化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遂有此证。前者头痛目眩、泛恶欲呕,已是内风欲动之兆,乃不知静养,以致于此。倘反复发作,对于母体、胎儿恐有危害。其夫坚请∶但求保全大人,胎儿虽殒勿须顾忌。余然其说,遂书方如下∶

先予熊胆0.6g,研末,冲入竹沥水15g,即服,以清热解痉兼涤痰涎(倘无熊胆,可以蛇胆或鸡胆代之),后服下方药。

处方∶秦当归12g杭白芍24g刘寄奴12g桃仁泥9g南红花9g麦门冬9g黑芝麻12g嫩钩藤12g紫贝齿15g白僵蚕9g苏地龙9g条黄芩9g磁雅连9g

水煎,嘱服1剂,以观动静。翌日晨其夫来告,谓头煎服后抽搐渐平,随服二煎头痛亦减。余曰∶病虽稍定,恐有复萌,原方药再服1剂,冀得无虞。

药后再被邀诊,病妇脉缓神清,抽搐未作,惟口干纳差,肿势依然。再予育阴清热、养血活血兼舒筋化湿之剂。

处方∶秦当归12g赤白芍各9g天仙藤12g南红花12g茯苓皮15g宣木瓜9g香附米6g麦门冬9g肥玉竹9g女贞子12g桑寄生12g黄芩6g黄连6g白僵蚕9g六神曲12g2剂

数年后,王某携一小儿与余邂逅途中,谈及往事,谓其妻服二诊方后,诸症悉退,搐未再发,并足月顺产一子,即此儿也。

子痫的发病机理,主要为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肝阳化风,奔逆于上,则阳气不能柔养筋脉,而致筋脉拘挛绌急,气血运行也必因而涩滞不畅;又因阴血既亏,则血液运行无力,也会导致血脉涩滞,络中血瘀,故子痛发病过程中,瘀血的因素是存在的。同时由于肝气上逆,挟气血上奔于头,以致气血逆乱,冲任失调,胞宫供血不足,胎儿也将不得充分滋养。此时若单纯熄风潜阳,而不予疏利血脉,导血下流,则逆上之气血即不能速返。《内经》说∶"气反则生,不反则死。"因此,"非惟胎妊骤下,将见气血涣散,母命亦难保全。"故对子痫的治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针对病情,选用适当的活血化瘀之品,有利于舒缓筋脉,调畅血行,导血下流,调养冲任,不仅能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从而缓解症状之目的,而且能佐助镇肝熄风之品,有补阴益血、滋养胎儿之功。余早年也曾恪守古人"用行血消血之剂,胎必坠而祸不旋踵"之戒,对子痫未敢骤用活血化瘀之药,后应病人家属"但保大人,勿虑胎儿"的请求而试用之,竟得母子俱安,由此益感《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论,确是信而有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cc/64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