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亏,六味地黄丸

今天想写关于地黄丸的时候,脑海中一直闪现某明星代言六味地黄丸的广告词:“xx堂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从中医角度看这个非常口语化的“肾亏”是指啥?我们说肾无实证,要么是阴虚、阳虚或者阴阳两虚,肾亏似乎是这三者的集合,就是肾虚的意思了。我们知道一个药方是只能对应其中一种证型,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对于肾阴虚有效,其他两种就行不了。从中可以看出厂家非常精明,故意将六味地黄丸的主治与肾亏等同起来,扩大其适应症范围而多卖药。由于广告的狂轰乱炸,加之中医养生热的兴起,六味地黄丸销售额已高居补益类中成药第一名,但现实是滥用非常严重。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儿科多用来治疗小儿“五迟五软”(后天发育不良,证型一般属于肝肾不足),也广泛应用于成人肾阴虚。在大一课程《中药学》里老师说韩国人从小吃六味地黄丸,所以身高比我们高。当时那一个叫恨啊,我恨我爸为啥不懂点中医从小喂我六味地黄丸!但到大三开始时我们中医学专业和留学生(韩国学生为主)合为一大班,方便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学到《金匮要略》的肾气丸时我突然想到这个了问题,就问了下韩国同学,他们说从没吃过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并非钱乙自创,而是来源于中医经典、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之肾气丸,肾气丸一般被后世称为桂附地黄丸(或桂附八味丸,含附子,不可随意服用),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了附子、肉桂两味补肾阳药,主治肾阳虚的。从组方来看,因为其包含六味地黄丸,所以桂附地黄丸其实是阴阳同补的。中医理论是基于一种很朴素的哲学理论,讲究平衡、和谐,而非对抗,桂附地黄丸含有阴中求阳的意思,因为阴阳互根互生。

六味地黄丸是一张最具中医美学的处方,三补三泻,古人以奇数为美,配方非常工整:熟地补肾,泽泻泻肾;山萸肉补肝,丹皮泻肝;山药补脾,茯苓泻脾(淡渗利湿可以理解为泻)。体现了中医补中有泻的哲学思维,其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肾阴虚证。

肾阳虚vs肾阴虚

后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了大量地黄丸系列,介绍三种比较常用的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了知母、黄柏。滋阴去火更强大,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肾阴虚证。

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了枸杞子、菊花。很多人知道眼睛不舒服时该泡个菊花枸杞茶,就是源自于此方,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视物问题。

麦味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麦冬、五味子。麦冬、五味子就是生脉饮除去了人参,敛肺生津的,其主治是针对肺肾阴虚所致的一些咳嗽等。

桂附地黄丸虽说是补肾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方剂,但并非很常用,而在其基础上加入补肾的牛膝、车前子的「济生肾气丸」则比较常用,但很奇怪的是同仁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却是济生肾气丸的方子,和其他厂家不同。其用于肾阳虚证。

补益之风在明代兴起,出现了很多温补大家,最有名的为张景岳,名副其实的补肾大师,为后世留下了左归丸、右归丸等补肾名方。中医有“左肾右命门”之说,左边的肾有形可见,属于阴,右边命门为阴阳、水火之门,无形属于阳。所以左归丸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补肾阴的,右归丸则为补肾阳。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左归丸源于六味地黄丸,把“三补三泻”中的三泻去掉,加入枸杞子、菟丝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补肾之品,纯补不泻。张景岳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鹿角胶是补肾阳的,用于左归丸中属于阳中求阴。鹿角胶、龟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功效自然非草草药可比拟,但其售价昂贵。左归丸名气不大,一般非中医专业出身可能都没听过此药,但从滋补肾阴的药效来看肯定是吊打六味地黄丸。

右归丸(含附子,不可随意吃)也同样如此,源自于桂附地黄丸,也是把三泻去掉,加入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当归等,也含有阴中求阳之意。

六味地黄丸源自儿科,小儿稚阴稚阳无需过补,三补三泻补肾作用非常平和,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了。熟地、山萸肉、山药虽然是很重要的补肾中药但是药味太少了,肾阴虚的可以平时吃吃,虽然可能获益不大但毕竟无副作用,肾阳虚的可不要吃哦。

最后所以说肾亏吃六味地黄丸肯定是不对的,首先要分清是什么类型的肾虚类型,然后才能辨证施治。

赞赏

长按







































白癫风区别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cc/7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