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脾土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很多疾病,我们只要从脾胃入手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脾为中土,可以灌溉四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久病,虚性疾病,我们只要顾护住脾胃,就会取得满意的疗效。
中医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常常也给大家说,我们人体只要注意“三得”,就没什么大问题。哪三得呢?吃得,睡得,拉得。人只要能吃能睡,二便通泰,你检查结果是再大的问题都是小问题。我们看看最常见的感冒,人首要的就是没胃口,没食欲。今天我们重点谈的就是要吃得。人只有胃口好,我们吃进去的饮食才能够转化为气血(营养物质)。
在《周慎斋遗书》里面提到一句话“资生万物位坤宫,忌湿宜温益理中;血气源头从此化,先天化育赖为宗。”其中又提到“凡治百病,先观胃气之有无,次察生死之变化。所至重者,惟中气耳,可不谨乎!”
我们治疗疾病,首要的就是要先看胃气,看患者饮食如何,对饮食的吸收消化能力是否健全。现在能吃不能化的太多,吃进的饮食不能化,就会生痰湿。当今痰湿体质之人太多,痰湿一重,肚皮就不柔。我们人要健康,肚子一定要柔软。
今年我遇到的疑难疾病也不少,我干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拍球。拍什么球呢?肉球。就是肚子。也就是振腹,最近一天五六个需要拍的。其中有一个痰湿非常重的,太原过来在酒店住着的,这个患者现在已经治了一个月,肚子真正是其大如鼓。最开始经人介绍来主要是看颈椎和腰椎疼痛的。结果治疗三天颈椎腰椎不痛了。
这个患者有另外两个疾病,一个是哮喘,短气。一个是体位性高血压,一天血压波动一百多,中午高压,晚上80。低压中午,晚上50多点。这个患者两年前脑梗后一直导尿,至今导尿管都没取。我看他呼吸困难,且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吐,常常听不清楚,就给他振腹了一次。结果这个患者就留下来专门调理身体。振腹两天后语音就明显清楚的多。
振腹的目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健脾。脾健则中焦化源有力,气血生化就会随之而改变。脾健则痰湿可化,痰湿化则气血充。对于湿气,我以前曾经给大家说过,湿在体表则肠道津液就不足,湿在体表就会身困而嗜睡,湿在肠道就会腹泻。在疼痛方面呢?久痛常常就是由于脾胃虚,气血化源乏力所致。
前面给大家提到一个方子,桂枝新加汤。最近治疗了一个腹痛的患者,这个患者是一个中学生,男孩,14岁。今年10月中旬开始出现腹部间断性疼痛,最开始几天痛一次,后来发展到每天疼痛几次,严重时根本不能上学。至今已经疼痛3月,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每天疼痛,剧痛3--5次,每次疼痛五六分钟,其它时间腹部以隐痛为主。疼痛部位以肚脐左侧偏下为主。剧痛时肚脐左侧会出现条索硬块,疼痛缓解后硬块会消失。平时大便干结。患者父母本来打算带孩子过来面诊,后由于疫情原因,不能过来就诊。只能发来舌象。
舌淡边有轻度齿痕----脾虚。舌体边缘隆起----肝郁。苔根厚腻----湿重。对了,孩子还有一个症状,自觉身困,疲乏。综合症状和舌象,脾虚而肝郁,湿气困体,中焦虚而气血化源乏力。治疗当建中为主,增强气血化源为先。
处方:
黄芪30g红参10g白术60g白芍60g
当归12g桂枝30g炙甘草20g大枣45g
黄连5g醋香附6g
这个方,可以说是几个方的合方。其中有桂枝新加汤,黄芪建中汤,芍药甘草汤,连附丸,四君子汤的影子。目的是补气健脾,柔肝止痛。黄芪补中气,也就是健脾气。红参补宗气,化血气。白术健脾生津---其大便干结是肠道津液不足的原因。白芍,柔肝而化阴,可以加强肠道津液的生成。当归补血益阴。炙甘草调中。桂枝通阳。大枣温中补血。
这个黄连和香附干嘛的呢?黄连可以化郁热,香附可以行气。这两味药合在一起,用米汤调了搓成丸,叫连附丸,也叫黄鹤丹。这个方是《串雅》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可以治疗外感内伤,气病血病,痰病。外感葱姜汤下;内伤米汤下;气病木香汤下,或沉香或木香随时酌用。血病酒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滚水下;余可类推。
《串雅》是一本什么书呢?用现在通俗术语来讲是一本江湖游医秘传的书。江湖游医治疗疾病,取的就是方法简单,药物廉价而易得,取效迅捷。这个方排在第一位是有深意的。什么深意呢?我前面提到,人感冒都会没胃口。没胃口,没食欲实际上就是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就会引起气郁。我们人体的气,首先是气郁,然后才是气滞,气滞就会引起血滞,然后气血运行就逐渐不畅,进而演化为气血虚。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个小方,发现疾病形成的一个要点。这个要点是什么呢?气郁。百病起于气郁。当然这个百病说的有点大,意思是大部分疾病的形成,首先是从气郁开始的。我们治疗疾病也可以兼顾这个气郁,当然用药不能太过。黄连量小和胃,量大反而伤胃。香附可以通行十二经之气,量小顺气,量大破气。所以我们用药的时候,要思考一下用药,其量的大小,主要针对什么来定,不要死守。就像这个方里面的白术,要健脾生津,量就一定要大。白芍止痛量也要大才行。这个方主要目的就是健脾温中,柔肝止痛。
为什么这个方滋阴的多,扶阳药少反而叫温中呢?这里就就再给大家谈一个用药诀窍。这个诀窍大家应该都听过,而有很多人没有深究。这个诀窍就是“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阳中求阴”。
我举两个方来说明。当归补血汤,这个方是补血的方子,而其中的配比,当归比黄芪是1:5,黄芪是当归的五倍。按阴阳讲黄芪为阳,当归为阴,补阴重用阳药。我们再看一个大家常用的方子,金匱肾气丸,也叫桂附地黄丸。这方子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了桂枝和附子。准确来讲,六味地黄丸是金匱肾气丸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因为金匱地黄丸是张仲景所创,六味地黄丸是钱乙在金匱地黄丸的基础上去掉了两味药。金匱地黄丸主要是温补肾阳,而六味地黄丸是滋阴的。我们看金匱地黄丸里面药物配比,熟地和附子,熟地与附子的比例是8:1。熟地为阴,附子为阳。这些用药诀窍还是要大家在临床中去慢慢验证。
这个小孩呢,我的治疗思路就是这个思路,用药呢就是上面这十味药,方子没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我想娃娃疼痛了3个月了,就开了一周的药熬好后快递过去。今天家长反馈,吃药后大便通泰,服药两天腹部已无明显疼痛。
其为什么大便次数会增多?这大家也需要明白。其苔根厚腻,三天困重而便结,说明湿气在表而肠道津液干枯。脾健则在表之湿会走肠道,湿从大便而解,就会腹泻。我们在治疗湿气困体的患者的时候,开的方里面并没有拉肚子的药,而很多患者反而会腹泻,其原因大家需要明白,就是湿走肠道。
我们人体的津液,排出体外无非便和汗。朱丹溪曾经说过一句话:“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这句话误导了不少人,很多医家祛湿就是以利尿为主。而我临床发现,大部分湿气重的患者,湿气常常从大便而解,这个大便次数多是必然的。而排湿的大便,有的呈绿色,有的是风泡状,其大便粘腻明显。身体的湿气引到大肠的便和湿在肠胃是不一样的。湿在肠胃的大便比较细而黏,每次大便会觉得没解干净,急性的多稀而不成形。
这里就不细细去描述了,给大家讲这个呢,是希望大家明白我们身体的湿气是可以从大便而解的。且随着患者湿气的排泄,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大便也逐渐成型。
今天就讲这么多吧,对于搞疼痛的,记住一句话:久病(久痛)多虚,补中入手,以增化源,气血充沛,则痛自止。
注:一谦阁阁主王家祥老师坐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慧忠北里号楼北京胜永祥中医诊所。电话
一谦阁王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