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是中医的一个证名,亦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
该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将其归为“胆瘅”病。古今文献对口苦的论述颇多,但多从火热病证论治,概因苦为火之味。《内经·素问·奇病论》“口苦者,病名为何???病名日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在论及口苦时多从热论治。以至今日之中医教材对口苦的论述亦多从热论。
《中医诊断学》中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然脾气通于心,心气通于舌,肝肾之脉循咽喉连舌体,故口苦一证,单纯责之于心肝火热是有失偏颇的。依笔者临证所见,口苦病因与心、肝(胆)、脾(胃)、肾皆有关联。一起来看下具体辩证:
实火口苦肝胆火旺
表现:咽干口燥,轰热升火,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脉细数。或夜寐多梦,心悸,舌碎,小便短赤(心火),或头痛,面红,目干涩痛,口苦大便干结,脉弦(肝火),或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肺火),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
治则: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方:龙胆泻肝汤
心火上炎
表现: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口苦,夜不成眠,舌尖红赤,苔黄脉数,兼见面红口渴。或见吐血衄血,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甚或狂躁谵语。
治则:泻火燥湿,主方:泻心汤加减
非热证口苦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气不化津,水饮内停,土壅木郁,胆气上溢而为口苦。内伤杂病中导致的口苦,与此多有关联。本证多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及多种慢性疾病中。
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日:“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当升阳益胃,名之日升阳益胃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日:“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日胃虚冷也。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指出治疗脾胃虚寒所致口苦当用升阳益胃之法。临床上,脾胃虚寒引起的口苦,多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成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舌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痕。
治则:温阳健脾,升阳益胃,抑木扶土为主。主方:附子理中丸化裁。有些口苦患者辨为中焦阳虚,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温阳化饮疗效颇佳。
心脾两虚
《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谟》日:“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苦为心之味,脾为心之子,子虚盗母气,致心脾两虚而出现口苦。心脾两虚导致的口苦临床常兼见纳差、肢麻乏力、多梦、体倦懒言、头晕,舌质嫩色淡,苔薄白,脉细弱等。
治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方:归脾汤加味。
肝(胆)肾阴虚
因肝肾同属下焦,肝肾同源,且两者为五行相生关系,故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体不用,肝用失司,疏泄失常,胆汁上泛而口苦。《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提出肝虚、肝劳者可见口苦。《圣济总录·肝虚》日:“治肝元气虚,面多青黄,腹胁胀满,口苦头痛,饮食减少,沉香煎丸方?”。《备急千金要方·肝脏》日:“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虎骨酒补方。”提出因肝虚寒致口苦的治疗。该型临床主证为口苦、腰膝酸软。兼证多因肝阴不足,肝气郁滞胁肋作痛;肝肾亏虚而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甚则阴虚生内热而见口渴失眠,并有舌红苔薄,脉细数等阴虚表现。
治则:滋阴疏肝,主方:滋水清肝饮、一贯煎等加减。
口苦,可能是最让你不在意却总让你不舒服的症候了,脏腑偏衰的开始于口苦,需尽早进行专业的辩证。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逍遥丸、归脾丸、六味地黄丸,这些中成药还有这些新作用想长寿,先补脾!4种补脾虚的食物要常吃,身体会感激你口臭是胃火,失眠是肝火,咳嗽是肺火,溃疡是心火,4个下火方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