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下决心读了一本书《中医祖传的那点东西》,认识了四个人,收获颇丰,就此做个总结,免得日久遗忘。1.医院的儿科专家——钱乙,他写出了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小儿药症直诀》,当然对于小儿方面,于我来说比较遥远,似乎也没多大兴趣,可有一样东西大家都会赞口不绝,那就是我们的六味地黄丸。电视网络上时常出现肾虚肾亏,许多人稍觉不适,就会把这个帽子扣在自己头上,顺理成章的想到“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在此还想多嘴批判一下有些理论,最近患甲状腺炎,问起病因,医生说,“感冒或者自身抵抗力低下”,说到此处我觉得“感冒或者自身抵抗力低下”依然是个大帽子,不清楚病因就可以信手拈来,五脏六腑头项,都可以扣上来,所开药物不外乎清热解毒,二十多天收效甚微。看到脖子肿胀,发烧就是热毒,可是不去分析热从何来?肺热还是肝胆有热,如此粗鄙的治疗当然会受到局限。限于自己所学甚少,目前只能提问质疑,还不够格去做解答。回到六味地黄丸上来,本书罗大伦博士写的清晰,就摘录出来:2.患有眼疾的科举落魄者——黄元御,在那个功名重于天的年代,因为眼疾形象不好,被迫放弃,可知有多么揪心。经史子集读了个烂熟,终究不能去科举,正如有诗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如此也是医学的幸事,苍生之幸。凭借这厚实的国学功底,苦读《伤寒论》心枯神悴,后来做出注解《伤寒悬解》,提出圆圈理论更加简明的表示出气机升降关系。同样值得深思的是对于慢性咽炎的观点,通过辩证,说明一部分久治不愈的慢性咽炎属于肾阴虚,阴虚不足以养阳,所以阳热之气到达喉部,久久不散。黄元御还有一部关于中药的书《长沙药解》把仲景用过的药都作了一遍解释,据说也是精品,只待下次购书一并备上。在《四圣心源》序言里他还有一段精彩的描写,难掩用情真挚,文人风骨。3.杀伐于战场救人于家乡的传奇神医——张景岳。以前真是了解不多,差点误以为是张仲景,后来仔细分辨,发现老张家人才辈出。明朝末年随军征战,可谓真正的上阵父子兵,爷两都喜欢军事,没事喝两杯,更出奇的是都喜欢医学,这倒是有点类似于我的偶像辛弃疾,上马能文下马能武。在理论上,张景岳提出许多重要观点,得到后世认可。如“医易同源”,“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此类方法论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极其具有指导意义。在书中所见识的还有能够治疗热入血分引起高热,解毒消肿的西黄丸,以及景岳先生的《类经》和《景岳全书》,同样列入下一次的购书计划。很有传奇色彩的是,张景岳在完成《景岳全书》之后不久离开人世,我想这也是上天对于人类的悲悯,而我们后人不能忘记前辈的血汗,他们拼命写下的,正是我们应该珍爱,并且咀嚼的,古为今用,不负先生。4.晚清温病大家——吴鞠通。书读的不够多,许多人事还不曾听过,但每每读来,深觉得内心为之震撼。吴鞠通生于知识分子之家,后来因为父亲被庸医误诊而奋发学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代人为医殒命,一代人兼济苍生。趁着清廷编撰《四库全书》的机会,抄书赚钱,不想借此机会读到许多前代书本,读书许多致学严谨。可他终究是治病最小心的人,从26岁到36北京读书十年间,未曾给人看过一次病,所谓“未敢轻治一人”。乾隆年间,京城发生瘟疫,许多人用张景岳的方法并不奏效,此时吴鞠通暂露头角,由于其对《伤寒论》很深的理解,终于以独特的分析和手法治愈了不少病人。后来在好友的劝说下,终于提笔写下了毕生经验《温病条辨》,如此也成就了中医学四大名著,广为后世流传。写了这么多,都是书上的内容,我也想分享一点个人的看法。首先许多人会质疑有些理论,引用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认为批判也是这样,先了解再批判,了解的越深入,批判的越彻底。其次“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我们不需要近乎专业的水准,但需要应对生活的常识,不至于有事茫然失措,也不至于轻易相信庸医,要有足够的常识,更要有足够的判断。天下熙熙,人心不古,现在的社会聚焦利益,我们在保持内心纯洁的同时,也要学会去伪存真。多读书总是好的,可以多一个思路,亦可以多一个朋友!作者的文字总是那么温情,专业之余还是有这风土之味,文章的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两段,共同学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