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倾情策划的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开展啦!展览设在故宫内廷区的永和宫,里面不仅有百年来首次展出的清宫医药物件儿,更还原了清宫药房的景象,可谓信息量满满。
不过,你可能会觉得医药领域专业性太强?医药文物太无趣?小编告诉你,其实,医药展可以有知识,更可以有趣、有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医药文物展!
清宫医事,太医院还是御药房?
提到清宫的医药事业与实践,医院,也或者会想起“御药房”这个称呼,医院与御药房有什么关系呢?
太医院最早出现于金代,医院是掌管全国医疗事务的单位,太医院虽然不是专为清代宫廷设置的,也不在紫禁城中办公,但是却在清代宫廷医疗服务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医院的下设机构,康熙三十年()七月改为内务府管理,负责为清宫各宫人员诊脉、为帝后煎药以及皇帝出巡时携药扈从等。
这次展览复原了清宫药房的景象。“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两行大字悬挂于展墙,其出自康熙帝赐予御医黄运的诗篇,医院“院训”,悬挂于大堂之上,引导着一代代医官攀登医学的高峰。
清宫药房景象
清宫医疗,永和宫药房?
那么负责清宫医疗的御药房具体在何处呢?答案是乾清宫日精门南侧的廊庑里。而且,由于紫禁城面积广、人口多,为了保证医疗服务,还在其中设置多个医疗机构,比如东、西、内、外药房和长春宫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殿药房等等。本次展览所在的永和宫,在清代也设置有药房,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回忆小时候生病时都服用永和宫药房的药品。
上述这些医药机构可谓各尽其责,为紫禁城各处人员提供了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中,活跃着多名医官,考察清代的历史文献可以得出结论,在清宫中从事医疗服务的医官被统称为御医,御医的来源也比较多样,医院抽调选拔的,也有从民间征召进宫的,还有来自蒙古的医生、来自寺庙的喇嘛医生和来自西方的西洋医生,多元的御医力量丰富了清代宫廷的医学实践,守护着紫禁城中人们的健康。
永和宫药房牌匾
清宫药香,六味地黄丸!
除了有来自全国顶尖的医生,清宫中同样拥有顶级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和西洋药品。药材的来源很多样,中药材往往由出产此药的省份每年定额向宫中缴纳,也会由官员或西方传教士向朝廷呈贡。这些药材往往品质优良,包装精美。
朱砂,有安神镇静作用的药材
清宫收藏的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我们所熟知的膏药、丹药都属于中成药,这些药品一部分是清宫中药房自己制作,另外也会由北京同仁堂、广州敬修堂等民间的知名药房供奉。有些药品的名字相信你一定很熟悉——六味地黄丸,这次展览中就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为补益用中成药西洋水安息油
清宫中的西洋药品,大多数由服务于清宫的西洋传教士从西方带来,它们在特定时期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康熙帝患疟疾,病况严重,西洋传教士洪若翰、刘应供呈金鸡纳,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康熙帝。除了西方药品和传教士的医术实践,西方的制药理念也曾影响清宫的医药学,康熙、雍正和乾隆朝,清宫在武英殿设置露房,采用西方的蒸馏法制作药露。
药具琳琅,清宫解剖学!
御医行医诊疗,离不开药具,比如制备中药和盛装中药需要的工具,在治疗过程中用到的体温计、血压计和手术刀等都属于药具,还有一些教学用具,比如人体模型、针灸穴位铜人等也被归为药具范畴。
清宫中的药具,材质多样,除了木制、瓷质、石制,也有贵金属制作的,其中瓷质和银质的药具最多,因为瓷和银都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成分。药具的外形和装饰也体现出浓厚的皇家气象。而药具的来源,一部分由清宫中内务府自行制作,另一部分会从民间定做购买。这台男性人体解剖模型,就是清宫中用于教学的药具,由商务印书馆制作,它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
男性人体解剖模型
永和宫作为清宫医药发展的重要见证地,凝聚了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要想领略更多清宫医药文物的风采,了解更多医术奥秘,赶快来永和宫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看看吧!
故宫博物院永和宫
地理位置图—
从乾清门广场,穿过内左门,沿着东一长街向北至东六宫广生左门,后向东行走即可到达永和宫。
责编:李颖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