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慈故事不经意的善举造就佛慈好口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86.html

年6月,一封来自江苏徐州的信件寄到了公司,寄信人署名:远方的朋友王贵林。

原来,这位王先生在徐州档案馆查找资料翻阅旧报纸时发现一条与佛慈有关的“新闻”他便赶紧抄录下来,并影印了报纸随信寄到佛慈,一是想为佛慈编印厂史提供些原始资料,二是想推荐给兰州的报纸让兰州市民知道佛慈这段历史,了解佛慈的前世今生。

在给王先生的回信中,我们充分表达了对这位远方朋友的衷心谢意!没想到,王先生告诉我们一件他和佛慈的渊源故事:80年代初他出差去新疆,在兰州转车回徐州却买不到车票,他托平凉的朋友帮忙,这位朋友电话联系到佛慈供应科的一位同志,佛慈的朋友买到车票后送到他住的旅店。就是佛慈人的这一看似普通的善良举动,却让“佛慈”深深印刻在王先生的脑海里。

王贵林先生和胞弟王贵洲先生在信中谈了他们对中药的看法和对佛慈的了解,并向我们讲述了特殊年代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饮食存在“粗热硬快”等陋习,成了食道癌的高发区。河南省政府本着‘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执政理念,除派出大批医务人员下乡宣传卫生知识,印制大量挂图和小册子外,还组织了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以不收钱或少收钱的形式向农户发放,人们发现这个神奇的组方在治疗慢性病,治疗人类亚健康方面有奇效。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河南省林县(林州市)终于从食道癌高发区的名单上消失了。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功不可没!兰州佛慈制药厂善莫大焉!

在信的最后他们还特别注明上世纪60年代全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厂家不多,当时都是从兰州佛慈厂调运的”。

在他们来看,“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厂家生产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但质量价格却参差不齐,包装款式也形式各异。但要说起来赫赫有名的却仍然是“兰州佛慈”。一是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二是她在全国第一家率先把“大力丸”式的药丸研制成“浓缩丸”。在药店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在五颜六色的药盒中,你一眼就能找出‘方方正正、古色古香’的兰州佛慈,他如一位慈祥的老人端坐在花枝招展的姑娘中间,不媚俗,不张扬,显得那么睿智、端庄、智慧、优雅”。

按王先生的建议,我们与《兰州日报》专题部负责人丁晶老师接洽,丁老师以前是经济部记者,她对佛慈的情况很了解,看完信便安排《城市记忆》专栏的编辑排版,巧的是该栏目责任编辑是曾经的佛慈人文素琴,小文二话不说,爽快答应并重新调整版面,下午5点打来电话通知我6点左右看样稿,打字室焦雅琴师傅也自愿留下来帮忙。

第二天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报纸,再读一遍由王贵林、王贵洲、还有老佛慈孔繁荣三位先生合写的——《佛慈制药的前世今生》,令人为之动容。

我们购买了当天的日报,发放到各车间班组,报社丁老师也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一些老读者也在电话里表达对佛慈的信赖,对迁兰初期的佛慈记忆犹新……

王先生收到报样后了解到年是佛慈迁兰50周年,自诩为“好写文字,乐此不疲”的他又热情地提出了纪念活动方案;还专门邀请徐州书画名家为佛慈泼墨作画、挥毫题字;将重新翻拍的上海《民国日报》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年)一月四日讯——佛慈药厂开幕盛况图片寄给我们。

不论是远方的朋友,昨天的同事,还是今天的友人,亦或是我们自己,大家都在维护着佛慈,在文章见诸报端的短短几天里,我真切感受到大家对佛慈的关心和爱护。

源远流长的中药文化和佛教文化,积淀在佛慈品牌上,积淀在每一个佛慈人身上,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力量。佛慈已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商标和商号,她必将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编辑、校对:张翔

责任编辑:吕佳

美工:张翔

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兰州新区权威发布

分享新区精彩

兰州新区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65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