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口服液、藿香正气口服液、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它们有共同的名称———中成药。
它是中药系列中的一大类药品,市面有售的多达数千种。从感冒、咳嗽,到多种皮肤病、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和内分泌疾病在内的常见病都可选择中成药治疗。
这些随时随地可在药店、药房买到的药品,有的都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成为久经考验的经典名方;其次,相比中药汤剂,成药服用起来方便,受到大家青睐。
遗憾的是,真正做到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这些传世国粹还有差距,也使得我们与病愈、健康的目标增添了失之交臂的可能。
易用错的几种熟知的常见药
感冒清热冲剂最易被用反的中成药
所谓“用反”,就是说把寒性的药物用在了寒性病上,或把热性的药物用在了热性病上,后果肯定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
比如常用的感冒药——感冒清热冲剂。
此药对应的感冒主要症状是:浑身发冷、无汗,患者感觉周身酸疼紧绷。这组症状中医讲是“风寒束表”,寒气把保护温暖身体的“卫外之气”束缚住了,当人体失去了保护,自然觉得冷。故正常服药后会发汗,药物的效果发挥最大化,感冒得以缓解。
可是,如果你的感冒是热性的,发热的同时伴有嗓子疼、红,服用该药无疑是火上浇油了,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会加重病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药叫“感冒驱寒冲剂”更恰当,因为它的效果是祛除外寒,而不是清理内热。
龙胆泄肝丸最易被用歪的中成药
龙胆泄肝丸:中医常用的去火药,易被用歪的原因出在它的名字上。“泄肝”有“去火”之意,而老百姓能自己做主吃药的病症,就是“上火”。
多数时候,您都觉得自己需要去火、解毒,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是指器官脏腑的功能,只有当功能多余出来,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人才会“上火”。
一般的“上火”会出现在突然地接受了一个新任务、一个新的刺激到来的时候,身体为了适应这种突然的改变而调遣出来更多的功能以应对。
同上面提到的突发问题相比,慢性疾病发生的概率高于前者。但遗憾的是,大部人就是喜欢“去火”,导致很多本来已“无火”,已经“必虚”的慢性问题都被误诊为“上火”,“去火”药也就被用歪了。
中医对像龙胆泄肝丸这样的“去火”药,有个“使用通则”:
“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意思就是,病好了就把药停了,一定不要把手里的药物都吃尽!
六味地黄丸被视为“保健品”
中医史上小有名气的六味地黄丸,补益剂,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等症。
可有人将其定义为“保健品”!①在未经中医辨证分清虚实的情况下长期服用,易出现问题;②该药不宜在感冒发烧时服用,影响康复;③胖人和怕冷的肾阳虚者不宜服用;④脾胃不好的患者长期服用会影响消化功能。
六味地黄丸
这个有名气的药方从何而来?
北宋时期,名医钱乙研制出来。他擅长儿科,是祖国中医第一个将儿科系统的作为一个学科来对待的医生,经他手治愈的孩子不计其数。
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小孩子的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意思是说小孩子的阳气很足,其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新鲜感,身体灵活,爱玩好动,怎么玩都不会觉得累;阴常不足的表现则为生长发育迟缓,爱出汗等现象,由此发明的这味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
是的,这味中医史上有名气的方药最开始是针对小孩子。
尤其是小儿成长发育期出现的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就是“五迟”,当代就是发育迟缓,钱乙发现根源就是小儿阴虚造成,他发明的这款六味地黄丸,很好的缓解小儿的阴虚发育迟缓的情况。
后世医家进而研究发现:这方药不仅针对小儿的阴虚,对于成年男性由于耗损精液而出现的肝肾阴虚症也适用,固而这款药被打上了男性补肾的标签。
门·店·药·品·推·荐可现实情况是,补肾的作用,很多人也用错了。此药用于肝肾阴虚者,如是肾阳虚症状,会起反作用。
小孩子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少,肾阳虚和泄泻者忌用。
清火药误被长期大量服用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随便买点牛黄解毒片等清火药吃就行。
其实,这类药只适合用于因实火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头晕目赤和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情况,如果阴虚火旺所致的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不宜用。
此外,这类药含有雄黄,长期大量服时可能造成体内砷蓄积,伤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让中成药安全发挥作用→大家要避免误区
误区一:中成药没有副作用。
中成药由多种中药组方而成,常说“是药三分毒”,个别成药具有毒性的药。例如艾叶过量时会出现毒副作用;朱砂、苍耳子有毒,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注意用法。所以,建议在中医指导下服用,不可随意加大用量、延长疗程。
误区二:中成药可自行用来保健。
逍遥丸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六味地黄丸适用肝肾阴虚患者,但并非人人适宜,不可自行长期服用。药品不同于保健品,请根据医嘱依据病情和个人身体情况选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误区三:和西药一起用效果更好。
常见的感冒清片(胶囊)和脑络通胶囊等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一旦同时和含有相同成分的西药服用,可能造成过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这类药即中西药复方制剂,整合起效快的西药和具有整体调节优势的中药的作用,比如治疗感冒咳嗽及哮喘的如维C银翘片,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复方陈香胃片,用于高血压的珍菊降压片,用于糖尿病的消渴丸。
以维C银翘片为例,它除含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外,还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西药成分,可能引起皮疹、困倦、口渴等症状。建议肝肾功能不全者,驾驶员和需要进行高空工作、操作精密器械者慎用。同时,应避免和其他复方感冒西药、止痛退烧药等同时服用。
中成药常见关联销售=中成药和西药的关联+中成药和中成药的关联。
感冒药+维生素C
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大多含有柴胡、黄芩、桔梗等中药,而这些药物含有苷类物质,与维生素C联用,可致失效。
可用于感冒的中成药中还常常有杏仁、枇杷叶,所含的氰苷类物质在维生素C的酸性环境中增加中毒的危险!大家意识到如此联合用药的安全性问题,不能令人担忧。
感冒止咳药+抗菌药
感冒、止咳药时,常常会联合推荐抗菌药,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抗菌药从中医角度看,绝大多数可以划归为“苦寒药”,其弊端至少有三点:
1.苦寒之品性多沉降,类似于中医治法中的“下法”,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会使表邪内陷,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2.苦寒之品与气机升浮发散的解表中成药作用相反,会使感冒药的疗效减弱;
3.苦寒之品伐伤脾胃正气,可延长感冒病程,影响预后。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用,要用中医思维去思索可能带来的正负两面的治疗效应。
当必须要使用抗菌药,我们应该做的关联应该是从减少抗菌药的不良反应方面入手,为抗菌药找到合适的“善后”搭配。
温·馨·提·示
使用含西药的中成药时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说明书: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充分了解中西药复方制剂及其组分的用药风险。如果不能分清哪些是西药成分,可咨询药师。
?避免药物过量:与含有相同西药或中药成分的药品联合使用时,应计算各药品中相同组分的用量,以避免药物过量。
?注意毒性协同作用:与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累加作用导致的用药风险。
以上内容在使用其他中成药时同样重要。当不能明确病情和患有慢性病者,建议服中成药前咨询药师。
故而,中成药的关联销售必须以中医思维作为依据,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美好初衷,只有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实现。
看更多健康知识,药店活动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