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图片获取课程
有点小毛病,大家的通常的反应是“吃点什么好”。
这里其实有两个难处:吃什么、怎么吃。
之前已经讲过吃什么的问题了
重点不在于吃“个”什么。因为用药物治病的原理是“以偏治偏”。因为药物有自己的特点,这叫“偏性”,比如寒凉温热、升降浮沉;而人生病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体质、时间、地域不同,二是邪气不同,这也叫“偏性”。问题是药的偏性是既定的,人的偏性变量太多,简单的、短期的吃个什么就完了,复杂的、长期用的就要进行组合“搭配”,不然就会造成新的偏性。要在寒热、上下、内外的尺度上达到基础的平衡。
这次重点说说怎么吃①补益的药空腹吃、消导的药饭前饭后吃;
②治上面病证的药饭后吃、治下面病证的药饭前吃;
③致吐药饭前吃、胃损伤的药饭后吃、泻下的药白天吃、安神的药晚上吃。
④急病重病随时吃,慢性病则定时服药。
补益的药需要吸收转化,那就需要耗费“精力”。比如吃饱了容易犯困,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脾胃在工作,血都去了脾胃,其他供血不足。
因此吃饱了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马上上厕所,吃完就拉,戏称为“直肠子”,这就是脾虚不能运化,干不过来就随便弄弄,所以大便是不成形的,中医称为“食后作泻”。
还有吃多了,或者吃的时间太长,会感觉口咽干燥、鼻塞不通,这其实是津气不能上承的表现,中间一堆事要干,那管得了其他,就算要管,障碍物也太多,一时半会也出不来。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问题不大,但体质虚弱的人却会容易感冒,因为皮肤是人气的屏障,需要人来守护,便是“卫气”,卫气源于“胃气”,大家随便想想就知道,这种情况下,大门敞开,邪气就进来了,中医称为“食积外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小朋友经常出现感冒(咳嗽)、食积(泄泻)、发热,原因其实多半都在我上面所说,“饮食失宜”。
儿童本来脏腑发育还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再加上也不知道饥饱,饮食没有节制,轻则食积、泄泻,重则卫气不宣,感冒、咳嗽。食积郁而化热、外邪入里化热,都可引起发热。
这和补益药饭后吃是一样的嘛!如果一个人都需要补了,您觉得这脾得有欠缺吧?如果我饭前吃,那我就吃不了饭了,资源就这些,就好像小朋友吃多了零食不吃饭一样。勉强硬塞,说不得就会造成发热。因此在两顿饭之间,最好是隔一个小时以上,因为胃排空的时间大概是半小时左右。
那机智的朋友就会发现一个关键问题,我脾胃就只有这点能力,吃了补药就吃不下饭,同样吃了饭就没能力消化补药呀,不存在你这个先后问题啊!
没错,所以中医使用补药得注意搭配,配伍消导药,或者行气、或者理血,纯补不化称作“呆补”。
因此消导药的使用和吃饭密切相关,比如大家都知道饭后吃点山楂(水果)之类的,山楂有酸能促进胃酸分泌(炖肉放也是这个道理),水果则能补充津液相当于喝水了。比如说醒酒药饭后吃,还有一种糖尿病药叫阿卡波糖与饭同服就是抑制糖代谢。
治疗上面的病证,要让药力往上走,所以饭后服用;治疗下面的病证,要让药力往下走,所以饭前服用,你可以把饭想成“一座山”,这个很直观。
细心地朋友会发现,好像这可以是同一个时间啊。比如午饭后就是晚饭前,所以隔一个小时以上就无所谓了,就是怕有些人消化慢而已。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其实我们通常服药都是早一次、晚一次了。
致吐的药通常是饭前服不然饭不就白吃了么?就好像有些妊娠反应严重的人经常说,吃饭干啥呀,反正吃完了就吐,吃了跟没吃一样。
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自然是饭后吃,食物其实就相当于屏障。有的要会促进胃酸分泌损伤胃黏膜,而成胃溃疡,这样的药挺多的,常见的就是阿司匹林。我们常说喝牛奶、喝汤、喝粥、米糊养胃的原因在哪?这种“糊糊”在胃黏膜上刷了一层保护漆,一方面有坑的地方填上、另一方面与刺激的成分隔开减少吸收。
养胃≠补胃,只不过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意。直接喝水一下就代谢掉了,毫无痕迹,还得耗费“精气”把水蒸干,所以又回到了“饮食失宜”的问题。
泻下的药白天吃,白天拉一天晚上就消停了,不然晚上怎么睡觉?
安神的药晚上吃,白天总打瞌睡,老板扣工资也就罢了,晚上睡得着?再有,有些职业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比如学生上课睡觉不合适,开塔吊、做手术,干一半困了,那怎么办?
在这之上还有一条原则“急则治标”,所以急性起病、重病赶快吃。
急性起病赶快吃的原因是,截断病势,不任其继续发展。比如说感冒,我们都知道什么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午时茶颗粒,你要是按说明书1日1~3次服没问题,其实每隔4-6小时就可以服一次。原因有三:
01一是中成药的有效量只有汤药的1/3左右,您就是一天翻倍吃也只是汤药的正常量而已
02二是中成药都是比较安全的“名方”开发的,本来安全范围就挺大的,汤剂您就是再增加50%-%的剂量也在合理范围内
03三是急性病本来就要用量大、服药频,按古人的方后注一般都是“不知,再服”、“周时观之,一日一夜服”,意思就是在药物对证的前提下没见效就加量(人的体质、年龄、地域、气候有差别),吃到见到为止。
当然这并不是蛮干,通常吃了三付药还没见效,就要怀疑是不是辨证错误。比如感冒清热颗粒、午时茶颗粒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双黄连、银翘解毒丸、连花清瘟、夏桑菊颗粒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之所以平时大家平时随便用也能起效的原因在于,都是解表的,体质壮实的发汗就行了,寒热什么的自己克服了。
除此之外,重病也是一个道理,难受的时候不吃,就好比今天别吃饭了,明天吃自助一样。得活到明天才行啊。
慢性病定时服用,一个是长期病不急于当下,再有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西医比较强调这个,其实中医也重视,只不过因为经常要调方子,所以你想说服别人也拿不出数据来。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都气丸治疗肺肾气虚、麦味地黄丸治疗肺肾阴虚。
您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吃了吧?长期服用、定时服用(早晚一次)、剂量您看说明书(症状重就翻倍吃或者开汤药)、饭前吃。
其实这就是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药,所以治疗肾虚(气虚、阴虚)没啥问题,而且六味地黄丸我也用多介绍,家喻户晓。
总结来说,其特点就是三补三泻:熟地黄补肾、山萸肉补肝、山药补脾;泽泻泻肾、牡丹皮泻肝、茯苓泻脾。
前面我们说过,只补不运,那便是呆补。所以补益之外还有泄浊之品,就好像很多人吃晚饭之后痰多,得喝杯茶、吃点水果消消食,这就是生“浊”。干什么都有消耗,炖个肉、炒个菜,不还得焯焯水、过一下。整个方子补益之力,强于泄浊之力,所以没问题的。
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功。咳嗽,尤其是长期慢性咳嗽,咳到后面都气虚的,咳的都无力了,说话都说不利索,还要喘口气才能接着说。这时候除了要补气之外还需要收敛,不让气耗散掉。因为通常有口舌干燥,而且咳得厉害还会出汗,所以生津同时固涩。久病及肾,通常睡眠也不佳,所以补肾宁心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五味子有这么多作用,因为五味子是兼具五味的果实,所以这么命名。五味入五脏,所以有很多作用。但是最开头就明确说了,药物大多就有偏性,五味子酸温为主,所以长期、单独使用,可能伤胃,原因说过了就不再重复。
因此气虚甚还伴有干咳无力、口感明显的,可以再加甘寒的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需要说明的是,都气丸的都念du,是管理监督的意思,而它是没有现成中成药的。但麦味地黄丸有中成药,所以可以考虑选它代替。
另外,如果家里常备六味地黄丸的话,可以直接日常每天人参3g(党参5g)、麦冬3g、五味子3g泡茶代替,用来送服六味地黄丸,效果是一样的。
推荐今天给你推荐一款由岐黄中医研发的十六味本草古方养肝茶(岐黄护肝茶)。采用16味草本配方制成,药食同源的本草不含任何添加剂,没有副作用。这是在古方基础上升级的配方,经过临床试验,功效和口感俱佳,更适合现代人日常喝。
▼有时间可以仔细看看配方以及功效
养肝护肝配方如下↑↓滚动查看
功效如下
补肝益肾
乌发明目
栀子清热解肝毒
鱼腥草
抗菌利尿消炎
砂仁
理气温脾止泻
蒲公英
抗肿瘤的能手
入肝经,胃经
解肝毒还可防治糖尿病
莲子
促进新陈代谢
抗血压
抗癌防癌
疏肝理气
降逆止咳
消炎抗菌
菊花
清肝明目
散风清热
金银花
清热解毒
枸杞
滋补肝肾
明目养血
葛根
清除体内毒素,清洁血液
祛斑,解酒精毒素
护肝保肝
茯苓
利水补脾
护肝保胃
淡竹叶
清肝解毒
清热明目
大枣
保肝护肝
养血养胃
薄荷
清肝理气
清热抗炎
坚持喝上一个月,因肝火旺引起的色斑、口臭、失眠、掉发会有好转,连很多中医专业人士喝了都说它是“养肝圣品”。
岐黄养肝圣品
每一包都是独立包装
原价:元/30小包/1盒
粉丝价:99元/30小包/1盒
产品名称:岐黄之古方养肝护肝茶
产品规格:g(5gX30包)
主要成分:
葛根;鱼腥草;甘草;枸杞;栀子;淡竹叶;茯苓;大枣;砂仁;蒲公英;橘皮;金银花;薄荷
保质期限:18个月
贮藏方法:干燥、低温、密封、防异味
▼
长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