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忻州的一对夫妇几经周折慕名找来,恳请(山西省中医药大学尤舒彻)尤教授用中医救救他们。
尤教授说,那时已过立夏了,大家都穿着衬衫,西服,这对夫妻中的女士却穿了一件毛衣,一进门就说房间冷,问能不能关空调。
六月份天气,这位女子却穿了3件衣服,里面穿着厚毛衣,还一直叫冷。尤教授还发现她情绪抑郁,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他们已经到了要孩子的年龄了,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遍寻名医,想尽各种办法,依旧没有任何结果。
在给这对夫妻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后,尤教授发现夫妻二人生育功能都正常,之所以迟迟没有孩子,是女子的肾阳不足导致宫寒进而不育。
中医里所说的“肾”与西医的肾,概念是有区别的。西医的肾,是主管泌尿的器官。而中医所指的肾是一系列功能单元的总称。既包含西医概念里的泌尿功能,又包括生殖功能、性功能、骨骼的营养功能。
那么肾的阳气不足,就像冬天的土地,缺乏春风和阳光,播下再好的种子,都不可能发芽。所以尤教授采取化裁金匮肾气丸调理为女子调理。半年后,她已不再怕冷,体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一年后,尤教授接到这对夫妻的电话说他们已经怀孕了。
金匮肾气丸补肾阳确实效果神奇,历代医家都推崇备至,然而尤教授却不建议大家自行购买。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朝御医薛立斋所著《薛氏医案》中就有一个典型案例:
有个姓程的举人,酒色过度,已经50来岁,长期好色的结果,得了一个怪病,每天发热厉害,体质特别虚弱。
程举人请了不少大夫看病,医生都认为有内火,用清热的药帮他泻火,用养阴的药帮他养阴。但程举人的病越治越重,甚至爬不起床了,于是把薛大夫请来了,薛大夫说,我一搭脉就知道你这个病就在你不好的嗜好上,程举人不肯承认,薛大夫说,你瞒不住我,你的脉搏,尺脉特别弱,按下去几乎空空的。
尤教授说:大夫3个指头搭在患者手腕处的桡动脉上,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对应的3个部位分别叫作寸脉、关脉和尺脉,而尺脉反映的就是体内肾的病症。尺脉特别弱,说明肾的阳气极度虚损。
而肾虚一般分为四种种,肾阴虚、肾阳虚,更多见一些。
肾阳虚的主要特点是:怕冷、四肢冰凉、腰膝酸痛等。与肾阳虚相对应的就是肾阴虚,肾阴虚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内热,具体表现为:手心、脚心、心口烦热、也叫五心烦热,并且眼干、口干等。
一般的体虚病人,发热是阴虚,怕冷是阳虚。
如果肾阴虚,就要用滋补肾阴,如六味地黄丸。相反,如果是肾阳虚,则要用补肾温阳,如金匮肾气丸。虽然两种药都是补肾虚的,并且成分也差不多,金匮肾气丸只比六味地黄丸多了两味药,但这两个处方,功效相反,不是随意能使用的。
六味地黄丸是好药,它能够补肾,但它不是万能药,它补肾是局限于补肾阴,没有补肾阳的作用。如果阳虚的病人吃了六味地黄丸,不仅阳虚得不到缓解,而且加重。比如阳虚典型的拉肚子,服用六味地黄丸,拉肚子只能增加不会减少,阳虚手脚冰凉,吃错药以后手脚会更凉。
薛氏医案中记载的程举人全身发热、焦躁难安,很自然地被之前的医生诊断为肾阴虚,而用了一些类似于六味地黄丸的滋补。肾阴的药和其他清热药。可是,不但没有治好,反而变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在中医里还有一种叫“真寒假热”。肾阳不足了,仅存的一点虚阳就会浮越到体表来,造成假象。薛立斋一把脉,发现之前的医生竟然治反了。看到了假象,薛立斋就用能做一斤金匮肾气丸的料熬成汤,让患者喝。文献记载,程举人喝了6碗,喝完后,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诸症皆退。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既要精通古典,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才能对症下药。虽然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两首不同效果的方剂,已成为现代补肾的左膀右臂,历经千年风霜,疗效依旧辉煌。
作为补肾的两个最经典的方剂,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六味药组成,起滋补肾阴的效果。为什么金匮肾气丸仅多了桂枝、附子这两味药就使整个方子的方向变成了补阳的呢?
尤教授说,就是因为我们在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把肾阴补足了,在阴足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升阳。比如说,一桶油,油可以理解为阴,油本身并不产生能量,只要一根火柴,一点补阳的东西,一点它,它就迅速转化为阳了。
中医最讲究辩证论治,补阳还要善于阴中求阳,故看诊时也不能随便凑方。
有一次带学生出诊时,有位40岁左右的病人,患性功能障碍。学生看诊后认为,这个中年人怕冷,是肾阳虚,需要振奋阳气。便给病人开了一副方子,方子里有8味药,其中6味是补阳的,外加两味补阴的药。方子一开出来,我就坐不住了。
这个学生诊断患者是肾阳虚没错,用的药温阳、补肾也没错。然而他却犯了一个最简单的错误,就是不知道阴中求阳。有违中医强调善补阳者,用阴药为主的经验。“故日常生活中我们即使症状为肾阳虚的人,一直用补阳药也是不对的。”尤教授这样说。
然而,我们还是要要在中医的指导下,辨别阴阳,正确使用,才能强肾固本,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