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女39岁,年5月8日初诊。患者自述面部色斑半年余,曾到美容院做过护理,也曾服多种西药,但效果不持久。刻诊:两颧部黄褐斑,呈对称性,情绪不佳,胸闷,善太息,头沉头晕,月经加有血块。辨证为肝郁气滞,瘀血内阻。给予逍遥丸、当归片交替口服,每日3次,服药一月后,月经血块消失,头晕、心烦明显好转,色斑变淡。继服上药20天,色斑及余症均除,心情愉悦。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黄褐斑俗称妊娠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产后及中年妇女,以颧部及前额多见,皮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等,边界明显,表面平滑,无鳞屑,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临床用西药或外用药物虽见效较快,但复发率高。中药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但许多患者面对中药汤剂却苦于下咽。笔者应用中成药逍遥丸配伍当归片治疗多例黄褐斑,效果明显,且患者乐于服用,现介绍如下:
《医宗金鉴》曰:“黎黑如尘久始暗,缘于忧思恼怒成。”叶天士云:“久病必治络,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临床认为黄褐斑与脏腑气血失调相关,患者情志不舒则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而致面部气血失和而发病。故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中和气血。逍遥丸疏肝解郁,专于肝郁血虚之症;当归片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之功,为血瘀要药。二药相伍,一气一血,既疗气滞,又治血瘀,气血兼顾,配伍治疗黄褐斑效果益彰。
1临床资料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标准(草案)选择病例,6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8例,男1例,女37例;年龄26~40岁,平均32.6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2.5年;临床分型:蝶形型13例,面上部型10例,面下部型3例,泛发型12例。对照组30例,男1例,女29例;年龄25~36岁,平均30.4岁;病程10个月~8年,平均3.8年;临床分型:蝶形型10例,面上部型8例,面下部型2例,泛发型10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分型等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0.3g,每日3次,维生素E胶丸0.1g,1:1服,每日2次;治疗组口服浓缩型六味地黄丸和逍遥丸各8丸(相当于原生药3g),每日早晚各2次,空腹服用,2组均外搽3%氢醌霜(我院院内制剂),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防晒,禁用各种化妆品。
3、结果
治疗组38例,治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对照组30例,治愈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15例合并有月经紊乱或痛经,在治疗结束后,11例临床症状消失,4例明显缓解;8例伴有经前乳房胀痛,疗程结束后,4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4例明显缓解。对照组有11例合并有月经紊乱或痛经,在治疗结束后,仅2例临床症状消失,9例无改善;5例伴有经前乳房胀痛,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均无改善。2组对于合并症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痛,嘱维生素C饭后服用后胃痛消失。2组外搽3%氢醌霜后,治疗组有20例,对照组有1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反应,表现为面部起潮红斑,自觉灼热、刺痛、瘙痒,多在3-7天后出现,但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中国执业药师》年第4期?六味地黄丸联合逍遥丸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逍遥丸
逍遥丸出自《和剂局方》,是在张仲景四逆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功能舒肝健脾,养血调经。主治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病症。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理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当归、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充肝柔,共为臣药。肝病易于传脾,故以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肝脾同调,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健脾养血之名方。肝郁气滞导致的黄褐斑脸色晦暗,有黄褐色的班片,边界清晰、边缘不规整,多见于眼周、面颊部位明显;并且暴躁易怒,情绪不畅,胸肋胀满,口苦咽干,女性会有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经血有暗紫色血块,舌有紫斑。所以用逍遥丸通过疏肝、健脾、调经,从根本上达到祛斑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