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每每谈及补肾,很多人脑海中瞬间会浮现出它的名字。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是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本方即金匮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自从钱氏之地黄丸出,六味与八味便成为补肾阴与补肾阳两大法门。的确是一张很好的方子,有补有泻,以补为主,相辅相成,其中奥妙,恐怕要等现代化学深入发展再进行研究,才能得其药理。
以下是几个运用六味地黄汤的经验,供参考。
一、六味地黄丸加高丽参治肺结核
患者李某,向患肺结核,为阴虚火旺之体质。曾患失眠,中西药久治不愈,越来越重,医院,用尽各种药物与方法未效。医院探病,顺为四诊,人瘦削甚,面白潮红,唇色鲜红,每夜只能睡眠1~2小时,心烦不安,两手心热,舌瘦嫩,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尺寸俱弱。此阴损及阳,气阴两虚,阴阳失调,阳气浮越,夜不交于阴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高丽参9克,(另炖兑服)。隔两天再探视,问知某老师认为已经失眠,岂可服高丽参?但病仍未愈,我建议仍用前方,试服一剂,睡眠时间延长,三剂基本治愈。失眠已致元气大虚,不用人参以大补元气,虽有六味汤之补肾阴,阴阳仍不能和调。
二、六味地黄汤加党参和太子参治不育症
冯姓青年,农民,娶远房同宗之女为妻,结婚3年不孕,并非近亲结婚的关系,而是男方不能入道,观其外表,个头比较高大,力气过人,诊其面色如常,舌嫩胖,脉虚大。《金匮要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今冯氏外表一如平人,脉虚大而不能入道,是虚劳证。先按《金匮要略》法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黄芪30克,服半月后,脉大稍减而尺弱,改用六味地黄汤加党参30克,以益气补肾阴。服药半年已能入道。女方因久不得入道,人转瘦,月经失调,曾予调经,能入道后不久得孕,但未能固胎而流产,又为之调补气血冲任。男方继续服六味地黄丸加党参。三年前后生两男孩。
三、六味地黄丸加蛤蚧治哮喘
20世纪60年代,医院会诊一男孩,7岁,病哮喘,连续哮喘不停已2天,病孩辛苦甚,医生说这是哮喘持续状态,已用尽西医治法未效。诊其面色尚泽,唇红,舌红无苔,脉细数而两尺弱,此肾阴虚甚,肾不纳气所致,乃予六味地黄汤加蛤蚧一只(9克),一剂而哮喘停止。此方以六味地黄汤治其本,蛤蚧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既能治标又治其本,故其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当然,蛤蚧治哮喘是有效的。曾见一中医用蛤蚧两对(活蛤蚧去内脏)浸酒服,治疗断根。可见哮喘并非不治之症,不过一般要治断根还是不那么容易。
四、六味地黄丸加黄饮子治说话迟
一例语迟之病孩,已两岁多仍不会讲话,连爸、妈二字的发音也不准,身体瘦弱,走路也要扶着,舌嫩淡,指纹淡而脉虚,用地黄饮子加减,服半月,讲话、走路、肢体都有进步。地黄饮子由肾气丸化裁而成,功能补肾益精,治语声不出,近人用治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属于肾阴阳两虚者。足证肾与脑的关系中医自成系统。至于肾与齿的关系,如我院有一位毕业同学治疗一例已四岁仍不出牙的儿童,用六味丸治疗,牙得生长。又有一西医之子,多年来屡用金霉素与土霉素,旧牙脱去新牙老是长不出来,用六味地黄丸而收效。中老年人之牙周炎,多由肾阴虚所致,我亦喜用六味地黄丸,有一定效果。
要注意的是:
六味地黄丸之适应证不少,但必须在辨证的指导下使用,不能滥用。清代名医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就有久服地黄暴脱之说。他说:有些小病,本来可以不用服药,但过于讲究补养,医生投其所好,以六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阿胶、海参胶等滋腻补剂,连归脾汤、逍遥散也加地黄,服之良久,不见其益亦不见其害。但满腔中俱是浊阴弥沦,偶然因其他诱因发病猝然失去知觉,痰涎壅盛,吐、泻、大喘、大汗等症与中风无异。陈氏认为这是补水滋水太过,以致水邪滔天,一作不可救止。应治之以大剂通脉四逆汤加减,或大剂术附汤加姜汁,或于前二方中重加茯苓。
告诫我们,虽然药似平和,终有所偏,不能盲目地久服。当然有些虚损之证,非十天半月所能治愈,非半年或一二年长期服药不愈,这就要讲究辨证论治的功夫了。
提醒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