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糕
背景知识
广寒糕即桂花糕。因为糕中搀有鲜桂花,宋朝时被赋予了“广寒高甲”的喻义,象征着“蟾宫折桂”的好运。于是,一到科举考试开场之年,大家都要向应试举子赠送“广寒糕”,以此来表达关心、激励以及祝福之情。
分工
称量:张天宇
煎煮:张昊
混合:张雨竹周涵徐佳怡
揉面:刘向阳陈猛
包馅:刘蓓绮
拍照:张亚蒙
实验流程
1、使用电子称,按照列表称量药物。
2、甘草加水煎煮20分钟。
3、把大米粉、糯米粉、白糖混合。
4、甘草取液去渣。
5、用手指在中间匀出个凹处,分多次倒入甘草液,均匀搅拌至絮状,并揉搓至表面光滑。
6、面团搓成长条状,切成大小差不多的剂子。
7、将红豆馅放入到剂子中,再把有馅的剂子用磨具按压成型(可在磨具中撒粉)。
8、放入锅里大火蒸15分钟出锅。
总结
1.味道尚佳,流程顺利,无大问题。
2.同学积极投入,团队合作力强。
3.热情十足,兴趣较强,创新力足。
对工具的掌握不够熟练,
观察力有待提高。
总体来说,制作很成功!
六味地黄丸
背景知识
六味地黄丸,出自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文如下: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胱白等。药物组成为熟地八两(g)、山药四两(g)、山茱萸四两(g)、茯苓三两(90g)、泽泻三两(90g)、丹皮三两(90g)。主治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分工
称量:刘蓓绮
干燥:徐佳怡
粉碎:陈猛
过滤:张昊
混合融溶:朱虹洋张天宇
滴制:刘向阳
实验流程
1.称量:使用电子称,按照列表称量药物。(注意去皮)
2.干燥:因枸杞子,茱萸肉,熟地等药物较粘,无法直接粉碎,故先使用烘烤方式使药物干燥,干燥程度以碾碎或掰开为准,注意不要使药物糊锅变性,用微波炉烘烤(注意:烤炉70度时放入中药材,使药材受热均匀,可以一段时间后拿出来摊开,以免药理性质破坏,用手折检验药材是否烘干,若质地柔软则继续烘烤)。
3.粉碎:使用粉碎机粉碎,使用网筛(目)过滤其中较细成分,则放入粉碎机继续粉碎,直到制成药粉(注意:最好用粉碎机多次粉碎保证药材粉碎均匀彻底,再用筛网过滤,较大颗粒继续放粉碎机多次粉碎,多种药材颗粒放容器内搅拌均匀)。
4.混合融熔:将药粉与PEG(1:2)混合,90℃水浴加热至全熔。
5.滴制:将药液从漏斗(恒温60℃)中滴入液状石蜡冷凝液10~15摄氏度,冷凝成型。
6.干燥:过滤取出滴丸放置于滤纸上,吸干水分,即成。
总结
1.创新丸剂剂型:在协会之前已有的蜜丸、水泛丸剂型基础上,尝试新的滴丸类型,容易服用,工序少、生产周期短。2.粉碎彻底:熟地黄第一次粉碎仍成团块,后经多次粉碎后成粉状。3.水浴加热:融熔过程中能够受热均匀,控制在90℃,避免了直接加热聚乙二醇和药粉造成的过度剧烈与温度的不可控性。4.合理利用药粉:在滴丸行不通的情况下,改成制作蜜丸,合理利用剩下已经粉碎的药粉。
5.掌握流程: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大家学会制作滴丸的方法,有助于下次再次实验。
1.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因烘干箱温度调为75℃,不易烘干,花费时间较长,下次可以再调高一些。2.混合时药粉:PEG为1:2,比例较低,造成混合液过于浓稠,不利于滴制,可加大PEG的相对值,大概可为1:3。3.一开始滴制过程中混合液速度太快,药丸不利于成圆形。4.漏斗和混合液温度不能保持固定温度,致使药液过早凝固,不易脱下。
5.因为药粉不易粉碎且有残渣,下次可以尝试中药浸膏和聚乙二醇基质混合。
综合来说,同学们对制作滴丸过程有很多创新想法,由于太晚了就没有尝试,下次可以接着试新的方法。通过此次做药,大家学会了烘干机等机器使用方法,掌握了滴丸和蜜丸的大致流程,收获比较多。
END
编辑:李振彭金婵
排版:周涵
审核:吉航葛赛亚
华北理工大学方剂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