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博物馆系列三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云游博物馆系列又来啦!

上一期的云参观中小编带大家参观了西峡博物馆文物珍品展的楚汉华章部分,主要了解了秦风楚韵,陈展中展示了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除了这些历史文物之外,西峡境内还有一个地方因一位爱国诗人而变得更有意义,他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

西峡境内有许多与屈原有关的地名、传说、遗址、遗迹,相传历史事件“屈原扣马谏王”就发生在此地,回车镇屈原岗村也因此而得名,屈原岗现存有屈原祠一处,屈原岗碑文一块。

本单元的展示副线就是屈原文化展区。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这张照片是屈原岗碑。

屈原岗碑在屈原岗小学南50米,屈原岗公路西侧。青石质碑碣,碑阳横刻“地以人传”四个小字,下竖刻“屈原岗”三个大字,碑阴为清内乡县知事邱铭勋于清宣统三年(年)撰写的碑文:古中乡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东见。夫土脉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横亘,为秦楚往来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岗也”。夫屈原历今几千百年矣!当时仕楚为三闾大夫,陈谏怀王,不听其言,忧郁而去。其后,楚为秦击,败北而归,道经此岗,浩然长叹曰:“使用三闾大夫言,当无今日!”据碑文记载,相传战国时张仪使楚,离间楚、齐关系,许诺将秦商於一带地方送给楚国。后来秦背割地之盟,楚怀王一怒之下,不顾三闾大夫屈原的再三谏阻,亲自率兵伐秦,结果败北,行至一土岗想起屈原,仰天哀叹,悔不听屈原的劝阻,后人即称此岗为“屈原岗”。

屈原祠现位于屈原岗小学后院,其正间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年)清代的石碑,碑中竖写:“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左右两侧镶刻有对联,上联为:“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空馀骚客赋”;下联为:“忠魂昭一代怅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横批为:“清忠一世”。

西山墙又镶石碑载:“此屈夫子祠也,据屈夫子祠肇建于关帝庙东边,渺焉,斗室不堪容膝,乡人士爰改建于兹,规模极欲其合法,栋宇力求其宏畅,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伟大忠魂于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进退周旋而无憾也。民国二十七年(年)四月吉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了秦风楚韵,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大汉风流,西峡这片土地在经历了以青铜器为主导地位的春秋战国之后,在汉朝这一时期又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存呢?

楚汉华章的第二版块内容——大汉风流

西汉前期,在西峡一代墓葬的随葬品中陶器、青铜器占有重要地位,仍多为实用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兵器。

战国晚期,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兴的铁器和漆器制作上,鼎盛一时的青铜文化由盛而衰。至汉代,以礼制文化为背景的青铜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青铜铸造向世俗化发展,铜镜、熏炉、灯、玺印等成为青铜器的主流,尤其是铜镜,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许多风格迥异、富有时代特色的造型和花纹流派。

展柜中的第一件器物是汉代的铜盉,是一种注水或注酒工具,相当于现在实用的茶壶,不同的是它下面有三足,可以直接烧火加热,热水或温酒。

旁边是铜鼎、辅首衔环铜钫壶、铜提梁壶和铜提梁卣。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所以卣通常也会被用来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从总体上看,卣的纹饰主要是鸟、蛇、蛙、牛、羊、蜴、鸭等构成。

下面是两件铜灯和铜熏炉。灯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照明用具。人们在制作灯过程中不仅注重它的实用功能,还非常注重灯的外形设计。各种形体、变化各异的灯具多姿多彩,它所富有的艺术成分为人们增添了不少美的享受。汉代的铜灯堪称为其典型代表。汉代铜灯的“工”包括铜灯的内部因素对其设计的制约和铜灯使用的外部因素对其设计的影响;铜灯的“艺”包括铜灯的造型之美和铜灯的装饰之美及装饰手法。在设计上真正做到了使用与美观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熏香是古代人们尤其是妇女们的特别爱好,西汉时期已经成为贵族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点燃熏香,室内就会溢满香气,不仅让人们身心得到愉悦,还能驱虫、祛湿、消毒、辟邪,因此受到人们特别是女性的宠爱。当时熏炉里燃点的大都是香料,这些香料主要从东南亚运输过来。

最后是一件铜甑,是蒸食物的器具,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下一组展柜中首先展示的是两件精美的铜带钩。带钩是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最初为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质地有铜、玉、木等。带钩的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端,上端曲首作钩,用于钩挂皮带的另一端,中间有钩体,一般侧呈“S”形。

带钩下方是一组铜当卢。

展柜中间是一组汉代铜镜。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文华丽、铭文丰富,每一面铜镜都是一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战国以后,铜镜流行,可以随身携带,也常镶在镜架、镜台上陈设室内。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汉镜不仅数量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铜镜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镜类。像星云镜、铭文镜、草叶纹镜、博局镜、神兽镜、龙虎纹镜类等在汉代比较流行,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代铜镜已经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是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史载汉代有一种透光镜,从镜背面迎着太阳光或灯光时,镜背面的文字可以映射显示在墙上,制作工艺技术精美绝伦。汉代最流行的铭文铜镜有“日光镜”、“昭明镜”、“长宜子孙镜”等,这里展示的有日光镜、七乳四神镜和仙人花草镜等。

最后是一组盖弓帽。它们是汉代马车上车盖边缘的装饰。汉代的马车顶部一般都有车盖,用来遮阳和避雨,有点像雨伞,材质为布。盖弓是支撑伞盖的骨,和屋子上的掾子作用相似,和雨伞的撑骨作用一样。

独立展柜中的两尊青铜器为蟠螭纹铜鼎,是春秋时期文物,大的一尊高48厘米,直径50厘米。该铜器鼎盖上有三周凸弦纹间蟠螭纹,盖顶正中附环钮,周围立三环钮,子母口,两侧附长方形直耳,深腹,腹上部一周凸弦纹间蟠螭纹,圆底,三兽蹄足,足饰饕餮纹。这件铜鼎形体硕大,纹饰精美,展示了春秋时期精湛的铸造工艺,因而对研究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的冶铸技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鼎是最重要的器类。商周时期,鼎为炊煮或盛放肉食的器皿,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等重要场合,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实际上鼎就是今天煮饭煮肉用的锅,不同的是锅底下有三足,足中间可以直接架火炊煮,他是从远古时期的陶三足鬲、三足釜演变而来的,最初只用于烹煮食物,后来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成为重要的礼器,被认为是可以沟通人神,具有某种神性的铜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到汉代,随着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崩溃,鼎已经失去代表身份地位的意义,逐渐转变成一般人饮食生活的用品。

下面是一组汉代釉陶器。

在西汉晚期以及东汉时期的随葬品中,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数量剧增,尤其是象征庄园经济生活的井、灶、仓、圈及猪、狗、羊、禽模型大力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厚葬风气以及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这组展柜中展示的陶器多是食品加工用具,也都是随葬品的组成部分。

首先是一件连釜灰陶灶。旁边是人物楼阁长方形红釉陶灶,泥质红陶,长方体,内空。前有拱形灶门。上有挡火墙,火墙壁面中并立两亭子。亭子呈两层楼状,楼下各站一人,楼上两亭子之间有一凤鸟。楼左侧有一树,右侧饰物不清。灶面排列两个火眼,上置大小相近两釜。釜矮领,圆肩,收腹,圜底,通体表面饰黄釉。

中间部分展示的分别是陶罐、陶仓和陶井,主要用于盛放酒、水和稻粮谷物等。陶井是供地下世界的人吃水用的,一般井中还放置一个小陶壶,用于汲水。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在有地表水或者泉水的地方,井的发明,是古代社会迈入文明的标志之一,说明古人已经减少对江河的依赖,为城市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台下方展示的是几件陶器盖、灰陶壶、灰陶盒以及陶磨。两件陶磨分别是红釉圆盘陶磨和锥刺纹圆盘红釉陶磨。红釉圆盘陶磨有上下两扇组成,为活动状,上有一对深槽磨眼,棱侧有一把手,把手中一圆点,圆柱形磨座较高,内空,与平底圆磨盘连接,上与磨盖扣合,磨壁外斜。红胎,器里施酱黄色釉,盘壁外及底无釉。

最后是两件铁制农具,一件铁制犁铧,一件镬锄。

独立展柜中展示的是汉代的盘口铺首衔环红釉陶壶。

壶高45厘米,口径20.4厘米,泥质红陶,盘口,直颈,下饰两道凹弦纹,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圆鼓腹中有一周凹弦纹。该件器物,形制规整,色泽纯净,釉色莹润,烧制火候较高。显示了汉代制陶手工业的较高水平,同时,对研究该时期物质文化及葬俗文化,提供了一件实物资料。

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展厅的第三个单元——四方通衢。

西峡水陆并通,自古就是西北关中地区通往东南、江南及中原地区的咽喉之地,为南北、东西交通之要塞。以山林为主的西峡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奔流不息的鹳河等众多河流,滋润着百业众生。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和商於古道的开通,这里“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西峡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图中是古道商业场景的模拟复原图,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商於古道上的繁荣场景。商於古道是古代的军事、政治、商贾之道,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古道由陕西省商洛市(古时亦称上洛郡、上洛侯国、洛州、"商州")通往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现为西峡丹水镇七峪村),全长约六百里。

商於古道是水路与旱路穿越连接多个驿站、城池和险关,担负边关军事、传递、商贸的六百里通道,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是楚文化的发源地。被朝廷列为全国最早的国道,除担负朝廷安全,连接南北而建立的以军事、经济商贸通道外,商於古道也代表和保留了独特的民俗、古迹、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

商於古道的开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货币的流通,这里所展示的是一组古代通行货币。

战国时期,钱币比较混乱,各国都有各国的钱币,不仅形状不一,而且标准单位也各有特色,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等复杂多样。到秦朝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将货币统一为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半两钱,民间号“孔方兄”,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西汉时期的钱币有八铢半两、四铢半两、五铢等。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一度出现了钱币流行的混乱局面。汉武帝时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新莽时期,王莽篡夺政权后,颁布一系列改革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同时也复古了很多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制,再次导致货币混乱,从这些货布、大泉五十、货泉、契刀五百、大布黄千、五铢等货币品种可以看出当时货币流行的混乱局面。这些货币虽然流通时间较短,但却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五铢钱。直到唐初,货币流通基本上都以五铢为主。

到了唐朝初年,唐高祖为了整治混乱的币制,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在武德四年(年),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铸造“开元通宝”钱。它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都以通宝、元宝相称,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这里所展示的唐代钱币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顺天元宝等。

在这些货币之中,还有一块银铤,这是金朝政府特铸的用于专卖食盐流通的货币,长方体,两端弧状,中部束腰,呈线板形,铤表面微凹,錾刻“解盐使司,泰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引领阎太,客人王正,中纳银肆拾柒两叁千足,秤子田政,行人杨敏,盐判李,又一钱,每两二贯文”。银铤中部及右下角均錾刻有“六任家记”四字,背部为蜂窝状。泰和六年即公元年。铤表面所刻铭文都是官府收纳银铤时所作的记录,明确记载了银铤的铸造时间、地点、重量、纳税人等,同时也反映出这块银铤在流通过程中经过了多次检验。

最后面展示的是几件具有西域风情盛酒器,分别是茧形灰陶壶、灰陶蒜头壶和蒜头铜壶。

茧形壶,因器形似蚕茧而得名。器呈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初为春秋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战国至西汉,东汉以后不见。壶腹或彩绘流云、几何图案,或仅以暗刻弦纹装饰。茧形壶在当时既用作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处敌方骑兵的马蹄声。茧形壶后来传入朝鲜,唐代青白釉瓷器中亦有所见。

蒜头壶因壶口做成蒜瓣形而得名。有青铜、陶质和原始青瓷几种。其特征为蒜头形,小口、长颈、圆腹。这种器形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的秦墓中。不少考古学家将蒜头壶列为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起源于关中,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传播到国内各地。从出土发现来看,均出自贵族墓葬中,并伴随鼎、壶、钫等,为礼器的可能性较大。到了西汉中期,蒜头壶基本消失。秦朝蒜头壶垂腹稍圆,西汉早期变化为腹变扁,呈扁圆状。目前发现的汉代蒜头壶,基本上都属于西汉中早期。

商於古道的繁荣景象促进了当时商业的发展,也为我们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峡是以林为主的深山县,经济主要有工业和农业组成,其中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形成了‘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本单元的展示副线向我们介绍了以中草药为主的仲景文化的相关资料。

(图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西峡素有“中草药王国”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多种中草药,西峡就有种。其中全国重点普查品种个,西峡占个,达60%以上,是河南省重点中药材的出产地。山萸肉年产量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西峡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名优特经济林山茱萸之乡”,山萸肉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

西峡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养生殿酒业有限公司为主,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香砂养胃丸为主导的中医药产品和“豫”酒牌六味酒、三鞭酒、养生酒等为主导产品的保健酒、功能酒及饮品,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厚爱和好评。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期再见~

未完待续本文视频使用背景音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春快乐牛年大吉!

春节期间西峡博物馆正常开馆,参观需持本人二代身份证并佩戴口罩,欢迎大家参观游玩!

长按识别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rq/60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