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的ldquo上火rdqu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说上火,脸上起痘,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别看病不大,但这把“火”在身体里烧着,还真挺难受。因此,市场上各种打着“去火”概念的食品也应运而生。

然而,“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的名词术语中,都没有‘上火’的概念”,中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张国玺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西医把所谓上火的症状,看作炎症反应;而中医则认为,它们与人体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

上火的原因非常复杂

张国玺说,比如眼睛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西医认为多与病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所以治疗上要用抗生素;而口舌生疮则可能与维生素B2缺乏有关,应该补维生素。中医的火则有好坏两种,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表示,对人有用的叫“少(shao)火”,俗语常说的“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就是这种火,它体现了人体新陈代谢的力量;对人有害的叫“壮火”,也就是病理之火,会消耗人体的能量,使人生病。人们平时说的“上火”多指后者,大概分为七种类型。

生气容易上肝火

肝火产生的原因主要在情志。上了肝火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压不住火、老想生气。对于这种人,老百姓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叫“肝火旺”。有调查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和女性心思细腻、敏感,一旦愿望达不到,往往闷闷不乐有关。此外,外感火热之邪,也容易上肝火。比如春天,风热之邪容易侵犯肝脏,导致上火;夏天和冬天则分别有暑热和寒邪侵犯。   

上火的症状非常多,怎么判断哪种症状属于什么火呢?张国玺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一般来说,目赤肿痛是肝火。具体来讲,肝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由情绪引起的,一般偏虚火,主要症状是:舌苔少而红、头晕耳鸣,嗓子干却不太想喝水。实火的表现则是: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总想喝水。

要想泻火,就要先根据症状,判断自己是上了哪种肝火。实火的上火时间比较长,要泻火,先得清肝,可以用决明子、麦冬泡水,或者去药店买点龙胆泻肝汤。虚火的上火时间比较短,可以吃甲鱼,边滋阴边降火。

夏天容易上胃火

胃火属于脏腑之火中唯一的腑火,主要由三个原因导致:一是肝火犯胃。由情绪引起的火,容易造成肝胃不和,所以很多人一生气就胃疼。二是热邪犯胃。热得过度称为“邪”,这种上火在夏天,尤其是桑拿天更容易犯。三是吃得过于辛辣、湿热。像羊肉、狗肉等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产生湿热。对胃火的判断,主要是牙龈肿痛

此外,有了胃火,人反而吃得更多。《黄帝内经》里有句话:“热能消谷”,也就是说有胃火,人会老觉得饿。胃脘疼也是上胃火的一个重要症状,而且不能用手按,越按越疼。胃火中的实火让人舌苔黄,有口臭,口干、想喝冷水,牙龈肿痛,大便干燥,尿黄;虚火舌苔比较少,也是口干,却不想多喝水,脉细而无力。去实火可以吃点黄连、栀子、木瓜;去虚火则可以吃点生地和知母。尤其要注意的是,越瘦的人,越容易上胃火。中医里讲,“瘦人多火”,所以人越瘦,平时越要少吃辣的,避开胃火。

补多了容易上心火

中医讲究喜怒伤心,“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反之,忧愁思虑、激烈的情绪刺激,也可能引发心火。此外,天气炎热和过食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容易上心火。还有人鹿茸、人参等温热的补品吃得过多,都会导致心火。

判断心火的标志是口舌生疮

实火的突出表现是面色发红,老是觉得身上发热。另外,人还容易心烦,失眠,口渴,口舌溃烂,舌尖发红,舌苔发黄。平时可以吃点芦根和带芯的莲子,清心泻火。由阴虚导致的心火旺,症状则有所不同,主要是心悸、感觉心跳得很不舒服,平时会有盗汗,颧骨发红,舌红少津。最好用金银花泡点水喝,或者去药店买“补心安神丸”,通过滋阴安神来去火。

咳声大一般是肺火

中医把肺火也叫肺热,淋雨或受风寒最容易上这种火。体质越好、阳气越盛的人,感染风寒后,越容易淤结在体内,导致上火。

咽喉肿痛,一般是肺火

上了肺火后,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咳嗽,而且声音洪亮。实火的人往往气喘,呼吸声很粗,吐的痰又稠又黄;虚火的人痰比较少,但痰中可能带血丝,而且声音嘶哑,有盗汗,人也会越来越瘦。症状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上实火可以多吃点苦瓜,或者用薄荷、菊花泡水喝,这些食物都能起到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上虚火则可用百合、梨、冰糖炖水,用来滋阴、润肺、降火。

所有肾火都是虚火

肾火一般都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所以没有实火,全部为虚火。主要表现是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脱发,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遗精,女性火大了则有可能导致闭经。要想降肾火,最好先滋阴补肾,平常可以吃点甲鱼、牡蛎,或者用太子参进补,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五种火之外,专家指出,人体内还有脾火和小肠火,前者主要让胃火代替了,后者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涩、痛,不过这两种都比较少见。

口苦=上火?中医有话说!

“医生,我嘴里经常很苦,像是含了苦瓜片似的,特别难受”,不少患者曾经这样对医生苦诉着,后面往往接一句“是不是上火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早上起来“苦不堪言”的原因。

中医学中,口苦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口苦者,病名如何,可以得之?……,病名为胆痹。”《黄帝内经》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的病名为“胆痹”,并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其主要病机。

现在绝大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常识:口苦——上火了!得降火。然后各式各样的凉茶都往自己的胃里灌,各种降火的招式不厌其烦地尝试。

然而,就像某牛奶广告“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也不是所有的口苦都是热症。

胆这个腑的性质,不偏不倚,性喜宁谧平和,不宜过寒过热。过寒、过热都会导致其偏移中正之性,出现功能异常,胆液外泄而出现口苦。下次喝凉茶缓解口苦前,先对照以下症状,简单判断自己是热症还是寒症。

热症口苦:苦而干,或口苦兼有辣感觉,或口苦兼有口气臭秽,口渴想喝水,舌苔深黄或老黄或黄而燥或黄腻,大便干燥甚至便秘,舌质红或红绛。

寒症口苦:口苦,夜晚更加明显,渴不思饮,或喜热饮,或口而咸涩多涎,或多清水,怕冷,手足不温,食冷则易便溏,舌苔多白滑或白腻,或白腻呈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舌边多齿痕。

中医治疗口苦,辨别热证、寒证还不够,还要辨证其病变的脏腑。引起口苦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就是肝胆的问题。其他脏腑有问题,导致胆汁的排泄异常,一样可以引起口苦。所以,口苦这个锅,不是非得肝胆背。

责之肝胆

《灵枢·四时气》指出:“胆液泄则口苦”。胆汁是“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肝经属肝络胆,胆经属胆络肝,病变常相互影响。如肝气郁滞,可以影响胆汁疏利,而胆腑郁热,也可以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而出现口苦。

症状:口苦,心烦易怒,头昏晕痛,面红目赤,两胁胀痛,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责之脾胃

脾胃与肝胆关系极为密切,脾胃是人体气机的大枢纽,肝胆是人体气机的小枢纽。正常情况下,脾升胃降,而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是深刻地诠释着“民以食为天”。聚会烧烤、自助餐,各种海吃海喝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很容易导致饮食积滞或痰湿内停,久而化热、化火,导致胆气上逆出现口苦。

症状:腕腹胀满,恶心呕吐,口渴,口臭,口苦纳呆,大便不畅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平时吃过多的冰激凌,喝冷饮等,损伤脾阳。脾阳不足,无力运化吃进去的食物,久而久之,郁而化热,加上脾胃一虚,无力克制肝木,导致胆汁过溢而口苦。

责之心

苦为心之味,心为火之苗。心开窍于舌,若心神抑郁,郁而化火,心火上炎,使之口苦。

症状:口苦,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或心舌糜烂,便秘溲赤,舌尖红苔黄,脉数。

责之肾

1.《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此口苦即为真阳上浮,真阳为先天之真火,即肾火。人体阳气不足,真阳上浮,虚阳外越,表现为口苦,喉咙、牙齿疼痛,流清鼻涕,夜尿频多,小便清长。

2.肾水亏虚,肝木失养,疏泄失常,胆汁上泛而口苦。常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烦热,盗汗,腰膝酸软,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应该怎么办

1.熬夜或劳累后口苦,多因过多地耗伤阴液,导致虚火上炎而导致的口苦。可用麦冬、枸杞子、菊花泡水喝。长期熬夜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

2.喝酒应酬后发生的口苦,多半是湿热之邪蕴于肝胆、脾胃引起。可用葛根花、溪黄草泡水喝,绵茵陈、鸡骨草煲汤。严重者,可服用龙胆泻肝丸、消炎利胆片。若脾胃本虚寒者,可以茵陈蒿泡水送服理中丸。

3.因食积引起的口苦,可服用保和丸、大山楂丸,或用鸡内金磨成粉冲服。

4.如果感冒期间合并口苦的症状,可冲服小柴胡颗粒。

5.口苦兼有口干、失眠、易怒者,可服用丹栀逍遥散。

6.口苦兼有小便涩痛者,可用灯心草、竹叶泡茶喝。

关于口苦的治疗,短短的文字无法将它道破。上面的方法只是针对大部分人出现口苦的原因而列举的简单执行的办法。如果症状持续得不到缓解,或想要进一步针对性治疗,还请抽时间看医生,综合调理。

广州杏林大讲堂:

桂林岐黄中医职业培训学校

广州杏林职业培训学校

官方账号

招生紫苏老师

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中医学习、中医考证、中医就业全方位支持

想了解更多中医养生资讯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rq/66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