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医钱乙与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
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一.钱乙其人其事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自小跟随姑父学习中医,后来以儿科闻名山东。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瘈疭(chìzòng),瘈疭为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钱乙说:“瘈疭病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瘲,故在治疗上需平肝木(风)。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息。钱乙治愈了疾病,神宗皇帝很是满意,便提拔他任太医丞,赐给紫衣金鱼袋。
二.六味地黄丸是怎么来的
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
三.六味地黄临床应用广泛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六味地黄丸不仅在治疗成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上甚为有效,而且在其它方面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比如可以辅助降三高,改善微循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苏颐海药业研发的六味滴丸剂型,不含糖,不伤肠胃,体积更小,溶解迅速,吸收高效,非常适合三高人群滋阴补肾。
扫一扫
江苏颐海药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