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原想写“桂附地黄丸”,但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药,于是先换个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其实“地黄丸”有一系列中成药,只有“桂附地黄丸”才是正根儿(在其出处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叫做“肾气丸”),其它都是在“桂附地黄丸”基础上加减变化而已。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证,症状如下:
腰或者膝盖酸重或酸软,感觉腰上没劲儿;双侧足跟疼,久站久行加重;
经常自汗(醒时)、盗汗(眠时),或者出汗难;
自觉骨头发热〖中医术语:骨蒸潮热〗、脑内热;
小儿先天发育不良(解颅、五迟五软、特纳氏综合征)、小儿先天弱视、多动症等。
以上只是简单罗列了几条常规症状,似乎与大家平常所想的不太一样。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证,什么叫“肾阴虚”呢?在下面的作用原理中说明。
1.如遇感冒、腹泻等病时应暂停使用;
感冒属于外感病。中医治病有一条基本原则,表里同病时,先治表,再治里,这是为了防止表邪内陷(特殊情况除外)。
腹泻一般属于脾虚证,是里证。为什么也要暂停使用补药呢?因为任何食物、药物的吸收都需要脾来实现,脾虚时无法有效吸收利用药物,反而会加重脾的负担,所以不宜服补药。
2.本药使用禁忌详情请参阅药品说明书。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原理:“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是宋朝钱乙从汉朝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创设的一个方子。《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说白了这个方子是专门给小孩子的,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导致的囟门闭合不全、发育迟缓。因为小孩子阳气足,不需要桂枝、附子这样的助阳药,所以就给减去了。现代人不知怎么就把这个药说成是补肾专方,一说肾虚就想到这个成药。中医认为幼儿与成年人在体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同样是肾阴虚,对于幼儿与成人应该用不同的组方。
另外,这个成药用于治疗“肾阴虚”,而不是“肾虚”,很多人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中医把“肾虚”归为“臓病”(五臓六腑的臓),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形,分别是“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等五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足少阴肾经病”,属于“经脉病”。臓病与经脉病的不同主要是病变部位不同。所谓“臓病”中的“臓”也不是现代解剖意义上的“臓”,比如中医的“肾臓”不是解剖上的“肾”(俗称“腰子”),而是把身体内主水、主骨、主收藏、主伎巧的这一类功能统一命名为“肾”。还有把身体四肢、肌肉、筋膜中循行的经脉中与“肾”相关的叫做“肾经”,这部分出了问题就是“经脉病”。
下面简单说一下“肾阴虚”。首先“肾阴”是啥?《中医大辞典》上说,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肾阳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肾阴”到底是什么也没说清楚。现代西医学认为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除造血细胞外,骨髓内还含有其它一些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某些化学物质。有些人猜测肾阴是骨髓、脊髓、脑髓或其中的物质,内经言“肾主骨生髓”。所以出现肾阴虚时就会出现腰膝酸软(髓减骨弱、骨骼失养的表现),头晕耳鸣(脑髓失充的表现),男子易勃起遗精(肾水不能制约相火,相火妄动的表现),女子经血减少(精血化生无源),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阴虚生内热的表现)等等。
六味地黄丸方子中的君药是熟地。《神农本草经》中说干地黄具有“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的作用,所以能填补骨髓之虚。干地黄就是现在的生地,熟地是生地经过九蒸九晒加工后的成品。熟地的滋补作用更好些,但是过于滋腻。生地除了滋补作用稍逊外,少了滋腻,同时还兼有活血清热的作用。所以部分临床医生更喜欢用生地入药。
地黄丸是个系列药,在网上查了查共有十几种,都是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肾气丸”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下面罗列几种药店里常见的品种及其组成。
1.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以下简称“六味”)
2.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六味
3.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六味
4.归芍地黄丸:当归白芍+六味
5.明目地黄丸:枸杞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六味
6.麦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六味
7.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六味
8.济生肾气丸: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六味
9.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后续会选取几个具体介绍。
声明本文对OTC类中成药仅为一般知识介绍,内容主要来源于《方剂学》、《中成药学》以及相关中成药说明书,还有部分公开出版的中成药书籍等。本文不能作为您选药依据。如需使用,务必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在他们的正确指导下服药。
北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