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诵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熟悉的诗句,就自然想起那令人“倍思亲”的佳节——重阳节;每当读到伟人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富含哲理的壮丽诗句,有关重阳节的那些趣事便自然涌向心头。今年,重阳节又悄然而至了,万千思绪不免诉诸笔端。
重阳节从历史长河中流淌而来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合称四大文明古国,但我国是古文明唯一绵延不断的国家。在这無绝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星光灿烂,珠玑遍地。而重阳节就是这灿烂星光中闪亮的珍珠之一。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先人在秋九月丰收之时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习俗。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记载。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宫廷过重阳节的简单记载。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便开始由宫廷走向民间。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吕后谋害。她的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同时也把在宫廷中庆祝重阳的活动带到民间,并逐渐传播开来。而重阳节之名则始见于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明确指出:“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里,曹丕用周易的观点解释了重阳节的含义和来历。他指出,九为阳数,而九月九,是二九相重,日月并应,故曰重阳。而“九九”又与“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人们认为这是好名字,便设宴聚会当作节日来庆祝,遂有了重阳节。到了晋代,重阳节已扩大到一般士人和百姓之中,形成了在重阳节期间赏菊、饮酒的习俗。做为贫寒士人的陶渊明便多次提到过重阳赏菊、饮酒之乐,并言“余闲居,爱重九之名”。将重阳节定为正式节日是在唐代。当时,宫廷与民间同庆,甚是热闹。到了宋代,过重阳节更是盛况空前。《东京梦华录》记载重阳节“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酒家皆以菊花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晏饮”,“诸禅寺各有斋会”等,可知重阳节已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明清庆重阳、过重阳之风亦长盛不衰,相沿至今。
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又名菊花节,负载着浓浓的菊花情结和丰富的菊文化内涵。
这首先是爱菊、赏菊之习。晚秋时节,寒风秋霜,万木凋零,唯菊花一枝独秀,傲霜盛开。农历九月被称作“菊月”。而九月九日,遍地菊黄,千姿百态,正是菊花盛开时。于是,重阳节赏菊便成了人们的一大习好。据历史记载,早在秦时,在都城咸阳就已出现菊花展,观赏者甚多。至汉代赏菊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唐宋更盛。从魏晋三国以来重阳赏菊、聚会、赋诗已成时尚,以致出现了如陶渊明那样爱菊成癖的士人君子。他们不仅欣赏其美姿,更赞赏其“谢尽白花绽野舆,霜打志焉屈”的高风亮节,也赞赏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之风,从而成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于是,赏菊成了人们的一大雅事,菊花成了许多人的爱物。孟浩然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佳句,白居易高吟“爱菊高人吟逸韵······黄花助兴方携酒”,而曹雪芹则讲“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对菊花极尽赞美之词。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一大习俗。早在汉代,我国就会造菊花酒了。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从此,重阳节与菊花酒便有了不解之缘。后来,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重阳节喝酒的佳句诗篇。常醉于籬下的陶潜自不必说,孟浩然有“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李白有“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等頌菊佳句。重阳喝酒,喝菊花酒,相沿不衰,成一大风习。
食菊,以菊治病,求祛病延年,也是重阳节的又一习俗。因菊花可药食两用。菊花既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治咽痛目赤、眩晕头疼,湿疹瘙痒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又可做成菊花粥、菊花羹、菊花糕、菊花茶等食品和饮品,大益身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屈原在《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指出“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宋代苏辙亦言:“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人多老翁”。有人用菊花沐浴,颇有益身体,被称为“菊水上寿”。正因为菊花有祛病延寿之功,人们就更加喜爱菊花,很多人借重阳节去饮菊花茶,喝菊花粥,吃菊花糕等。亲友也以菊花、菊糕相馈赠,以致形成风气。这样,菊花就成了祛病延年之宝物。
插菊花以除凶避邪也是重阳节之习俗。古人认为菊花吸收天地之灵气,是天地之精灵。它有祛凶、避邪,招吉祥之功。所以,人们早就有“簪菊”之习,就是在头上插菊花。杜牧在《九日齐山登归》中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就真实地记载了插菊的习俗。我们家乡也有重阳节摘一把野菊花插在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头上的习俗。
有民谣唱曰:“菊花黄,菊花香。九月九,饮菊酒。共黄花,醉重阳”。每当想起童年在凉凉秋风中赏菊、采菊、吃菊花糕的美好情景,每当看到自家院里那五颜六色的菊花盛开之时,每当在夕阳下品尝那自采的淡淡的野菊花茶之时,我的心也就醉了。
祛病辟邪茱萸香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有首頌重阳节的《九日登高》诗。该诗言:“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慢说陶潜籬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这首诗指出重阳节“茱萸插鬓”是极其风流之事,既可与美人的“翡翠横钗”相媲美,更胜过陶渊明的“籬下醉”。看来在唐代的重阳节“插茱萸”实在是一桩风流雅事,并且可以益寿延年。所以插茱萸是重阳节的又一重要受人欢迎的习俗,是又一个不可小觑的文化符号,甚至可以说是重阳节的标志。
茱萸是什么?它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常绿带香,开小黄花,果实红色。在重阳节前后,红彤彤的椭圆形小果,挂在树端,映在蓝天晴空下,玲珑剔透,像一颗颗红色玛瑙,煞是好看。其果实还是一味中药材,名山萸肉,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消积食,治寒湿,壮阳气等功效,可治瘟疫、腰腿疼,眩晕、头疼等病,是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中成药的主药之一,还可制成茱萸酒、茱萸饮,以养身祛病,成为人们祛病健体的好帮手。茱萸我国南部地区多有生长,产于江浙等古吴地的叫吴茱萸。北方山地也有生长,称山茱萸。据考察秦皇岛地区的青龙县及北部山区较多。我所在的红树湾小区做为绿化花木也有数棵。这说明塞北及北部地区也生长茱萸。
古人认为茱萸性味辛辣芳香,有辟邪祛灾之效。曹植在其《浮萍篇》中指出:“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续齐谐记》更记载,汉代有位汝南人叫桓景,随仙人费长方学道。一天,费仙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因瘟魔入侵而有一场大灾难。破解之法就是让家人每人做一个彩袋,里面装上茱萸,缠臂上,然后登上高山,饮菊酒。桓景一家照此办理,至傍晚回家,家中鸡犬牛羊都死了,一家人却因外出登高而佩戴了茱萸得以保全。从此,人们认为茱萸有辟邪之功,于是开始佩戴茱萸以避邪,茱萸遂被称作“辟邪翁”。民间认为九月九是逢凶之日,于是重阳节这天纷纷佩插茱萸以避邪求吉。佩戴茱萸的形式有多种:有的做成香囊佩带于腰,有的做成彩袋系于臂,更多的是折枝插于头,从而成为重阳节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王维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便成了千古名言。
登高祈福自怡悦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重阳节又名登高节。重阳登高历史悠久。据载,这一习俗始于春秋战国,盛于汉,绵延于今。它最早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人们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唤雨之神龙所居,对山及敬畏又崇拜,于是便有登山之举,以祈求山神赐福避灾。而重阳节前后,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正是登高的最佳时节,借重阳节登高是古人的智慧。汉代有桓景登高而得以避灾神奇的故事广为流传,重阳登高遂成风气。《荆楚岁时记》就记载,当时士农工商各类人等大都在重阳之日到郊外登高。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晏之游”。人们认为,登高远眺,活动筋骨,放牧视野,开阔胸襟,抒怀酬志,愉悦身心,大益身体。孟浩然在《秋登兰山寄张五》是中讲:“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登高实在是亲近自然,物我两忘的“自怡悦”,可以说九九登高是先民们最浪漫、最诗意、最愉快的节日,何乐而不为呢!重阳节登高习俗绵绵不绝数千年也是很可理解的了。当然,登高也不限于登山。《东京梦华录》就讲:“都人多出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岗、独月岗等处晏聚”。
重阳节登高还称“辞青或“辞秋”。因此时已至秋之尾,而后将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不免有惜时别离之情。这正如元代纳兰性德在《采桑子·九日》所言:“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消”。
我本人喜爱登山并有幸攀上了许多名山。而借重阳节登高则大多是在退休后的事。诸如在京期间,重阳节登高最爱是香山。而晚年旅居秦皇岛,最爱登的是联峰山。每次登高则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比如年我登联峰山即兴填词一首,曰《桂枝香·重阳登联峰山》:
《桂枝香·重阳登联峰山》
登高远目,正神州深秋,天淡气肃。万里波涛清幽,翠峰如簇。游艇笛鸣晚霞里,劲西风松柏斜矗。山海共色,鸥落鹭起,如诗似图。
思往昔,伟人竞逐。壮秦皇刻竭,威武挥毫,毛公凭高观日,浪淘诗涌。人生旧事随流水,世间最美在清秋。耄耋老翁,时时犹唱,夕阳红曲。
重阳节是一个神奇的节日,登高是一本读不完的厚书。
老年之节续新篇具有鲜明特色的重阳节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或浩浩荡荡,或汩汩涓流,一直流淌着,以至流淌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我们惊喜地发现,这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在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又把重阳节法定为“老年节”,以大倡尊老、爱老之风,使重阳节焕发出新的光彩。该老人节的设立绝不是说说而已,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诸多具体要求和规定。诸如它要求子女必须尽赡养老人的义务,既要满足老人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又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侵占、抢夺、转移、隐匿、骗取、盗取,强行索取老年人财产,不得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不得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等,从而达到确保老年人权益,安享晚年的目的。这就给重阳节赋予了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将重阳节这天定为老年节,是对重阳节习俗最好的继承和弘扬。首先,九月九,内涵是久久,是长久,是长寿,是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求。而老年节就是以法令的形式,确保老年的权益,就是对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的保护。重阳节期间的登高、赏菊、以菊治病、饮菊花酒,到插茱萸的祈福、辟邪、治病等,所要实现的就是健康长寿。二者是相通的,是重阳节精神的发扬与广大。因此,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是中国人的智慧,是前无古人的,是在新时代的一种创新。现在,我们进入了重阳节与老年节双节同庆的新时代。让我们,特别是老年人热切地欢庆这一具有丰富内涵而又与时俱进的重大节日吧!
作者简介
王继坤,昵称晚霞吉坤,年生,曾任德州学院教授,聊城大学硕导,北京人文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