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医还是明医六味地黄丸的发明者钱乙

  现代中国人对于中成药的了解,除了感冒类药物外,最熟悉的可能莫过于“六味地黄丸”了。广大国民在“十亿人民九亿肾虚”的惶恐焦虑中,把六味地黄丸当做了首选的补肾壮阳药物,而且像吃维生素那样毫无节制。无关于病症,也不分男女老少,“是药三分毒”也不适用于它——因为据说它最早是儿科用药,小孩子都能吃,大人再怎么吃都应该没事吧。

  但事实上,很多肾虚患者是根本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的,会越吃病情越重!而更令大家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六味地黄丸从诞生那天起,就压根不是什么补肾壮阳药,它是专门用来治疗小孩子发育迟缓以及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的方子,后来延用至成人,也只能针对那些口燥咽干、手脚心烦热、潮热盗汗的部分肾阴不足患者,如果是肾阳亏损、脾胃湿寒的患者,万万不可服用该药。

  有关六味地黄丸的药物组成、方义、理法、适应病症及禁忌等,不是本文的主旨,相关内容今后浩然将择机再给大家分享。今天想给大家专门介绍的,是六味地黄丸的发明人——宋代极为著名的中医钱乙,特别是他一些神乎其神的“另类医术”——巫医,用今天正统的中医眼光来看,完全可以归于封建迷信和巫婆神汉般的装神弄鬼。

01class大名鼎鼎的“明医”

  今天很多人不知道钱乙先生的大名,但在宋朝时,以及古今中医界内部,钱乙可谓是大名鼎鼎、举足轻重的人物。在钱乙之前,中医里没有专门的儿科,正是因为钱乙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才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钱乙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儿科之圣”。他的学生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直到今天,这本著作仍是学中医者必读的经典书目。

  钱乙之所以要开创儿科,是因为此前的医家对小儿病往往束手无策。因为小孩子脉微难见,又多哭闹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靠望诊也难以了解病情;小儿不会说话,即使会说话也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小儿脏腑柔弱,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出于大医的广厚慈悲心,他一门深入,精研儿科诊治四十余年,终于功成业就。《四库全书》赞叹钱乙“幼科冠绝一代,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虽然钱乙盛名于儿科,其实他在中医的各方面造诣都很高。作为北宋杰出的医学家,钱乙的医术雄冠当世,《宋史》都专门为设有传记。因为医术精绝,钱乙从一介布衣被皇帝特别授予翰林医学的官职,后来又提升他为太医丞。钱乙对于后世的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其发明的望诊术,在中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他所倡导的“钱氏保养养生”法,直到今天都被验证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是古代名副其实的“明医”——能彻悟天人合一与医道源流的中医大家。

02class神乎其神的巫医之术

  不过,钱乙之所以能在儿科上取得令人仰止的成就,也和他无意中得到的一本医学秘籍有关。这本秘籍叫做《卤囟经》——是一本专门针对小儿疾病的医书。它的作者一说是东汉名医卫汛,一说是周代巫师,总之一直处于失传状态。到了宋代,机缘巧合就让钱乙给得到了。后来到了明代,这本书又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卤囟经》,已经是篇幅不全的残本(至于是不是原著则更不可考了)。

  这本秘籍在序文中记载了它的出处:王母金文,黄帝得之,秘藏金匮,名曰《内经》,百姓莫可见之。后穆王贤士师巫,于崆峒山得而释之云云。它除了论述小儿脉法、病证、治疗,以及小儿疾病的特殊诊断和鉴别方法外,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证都详加论述,治疗多以秘方。最特别之处,是书中有大量今天被称之为封建迷信的祝由之法。

  钱乙一生借助这些神乎其神的巫医之法,治好了无数的疑难杂症。根据《宋史》记载,钱乙曾用一把黄土治好了太子的病。当时太子得了抽风病,其他御医束都手无策,此前钱乙因为曾治好了长公主女儿的顽疾,被授予了翰林医学的职位,他闻知太子的病情,就给神宗皇帝进献一个药方,这个药方令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竟然是煮上一锅水,开锅后撒上一把黄土,然后让太子服用。或许是病急乱投医吧,爱子心切的神宗皇帝批准了这个药方,结果太子喝完“黄土汤”之后,竟然奇迹般康复了。

  事后神宗皇帝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就召钱乙询问黄土治好这个疾病的原因,钱乙答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因为中医认为风的五行属木,水生木,水就是风的源头。而土能克水,水被黄土克制住了,就不能再去生木(风),于是风也自然就止息了”。历代包括今天仍有很多学医之人,根本不相信一把普通的黄土就能治病,这是因为他们既没有得到古传中医的精髓,也没有真正领会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大道。

  根据《宋史》记载,钱乙自己生病的时候,总喜欢用“意念”来给自己治病!啊?一个受到皇封并名满天下的御医,舍针药不用,竟然用什么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奇奇怪怪的“意念治病”?!是的,钱乙能做到这点,恰恰证明他的医术已经通达“道”的水平,已证悟到“人体自身有大药,全凭心意用功夫”的真谛。钱乙活到了82岁,这在古代已是高寿了,而且自己知道什么时候离世,喊来亲戚朋友话别,换好衣服,无疾而终,潇洒往生。

03class中医的源头是巫医

  为什么用意念和祝由这类巫术就可以治好疾病?答案要从中医的源流中寻找。今天普世的中医,其实已经丢掉了中医中最核心的内容,有关真正的“天人合一”与“医道合源”的精髓。古传中医实际上是一门研究人天之际的性命之学,它的运用环境、考虑范围是在人天之际,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性命。性命不止指人的肉体之身,还包括灵性的生命。古中医是在人天之际的自然环境下研究人体的性命之学。古中医无论是看待生命与身体,还是疾病与人事,都是同时考虑性、命、天三个因素的。

  中医的体系其实是建立在“内证”基础上的。所谓内证,就是用天眼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人体经络、真气运行以及外部世界的能量特征与变化等。今天我们看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上面说中医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慢慢发现总结出来的。现代学者通过最新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模拟分析,如果中医学是一个又一个穴位、一味又一味药慢慢地才形成体系的,别说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而完美的体系,就算稍微形成有体系的东西,至少也需要二百万年时间!因此这种说法完全是想当然的胡说八道。

  在道门中,认为中医起源于上古十大巫师,也就是《山海经》中谈到的十大巫师。《说文解字》中有"巫咸初作医"的说法,《吕氏春秋》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记载。中医经典中经常提到,中医出自三皇五帝。三皇是指伏羲、炎帝(神农)和黄帝,五帝是在三皇基础上,又增加了金天氏(少昊)和颛顼帝。但三皇五帝所得到的医道,其实还是源于巫,例如《黄帝内经》里面的岐伯是巫彭的弟子,雷公、鬼臾蓲等都是他的同门师兄弟。

  传说中五帝各自发展出一套医学体系,并各有一部内经与外经传出,只是现在大多已经散逸不存了。古中医中三皇五帝对应三干五支。三干就是古三易,也即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五支其一是伏羲帝所传的天医;其二是黄帝的所传的中医,即过去所说的人医法;其三是颛顼帝所传的水医法;其四炎帝神农所传介于天医与人医之间,其五白帝金天氏所传在人医和水医之间。按照三皇所传的学说,伏羲帝重神,黄帝重气,颛顼帝重精,恰恰完成人体三宝——精气神的论断。

  现在普世流传至今的中医是残缺的!古传中医很多经典都丢失散逸了,例如《汉书》中就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说。因为现存的《黄帝内经》,也并非是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内经》,应该是其他五帝的内外经,经流传下来的散逸汇集本,所以无法非常系统地揭示五帝的系统内涵。现存的《黄帝内经》重视气化,以气为核心,而对于精气神中“神”与“精”等相关内容涉及而不深说。

  如果用现代的科学理性思维,根本就明白不了古传中医的思想和术法,中医所谓的科学化研究与发展,其实是在毁灭中医。例如前面谈到“巫咸初作医”,作为十大巫师之首的巫咸这个“咸”字是什么意思?《周易》中对咸卦的解释,就是“无心而感”的意思。这个“感”就是感应,它是超越五官感知和思维而得到的东西。失传的例如天医法的很多古中医技法,都要具备这种无心而感的状态才能施行。而另外一位大巫,也就是岐伯的师父巫彭,其名为彭,“彭”的意思是胎息、龟息。只要进入了胎息龟息的状态,那些超越肉眼感知的人体经脉等,是一目了然呈现出来的。

  现代很多人根本学不了古中医学,原因不是古中医学有多么奥涩难懂,相反,大道至简,古中医学的很多方法简单易行。问题是你告诉他,他也不相信。例如按照古医的世界观,作为一名医生,应诊的病人都和我们有冥冥中历劫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任何一个病人不是无缘无故的来找这位医生看病的,都是因为和这位医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隐形”关系,而被感召而来的。给病人看病,也是医生修道的过程,解决病人的问题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历劫而来的羁绊都解决,那医生也就能成仙得道了。

  又例如和钱乙一起被载入《宋史》的另外一位名医,叫做王克明,也是名满天下的太医。他的很多观点,估计今天的很多中医都不会认同。例如一个人身上有很多种疾病,他认为只要找到最合适的一味药,服下后所有疾病都可以同时被治愈;有些病人根本不用吃药,他常常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疾病,他认为吃药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引发疾病的原因,是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某些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后,其病自愈。《宋史》记载他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

04class易诊与古中医学相契合

  有关古中医学很多的经典和思想,虽然从市面上看似失传了,其实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着,千古不断,薪火相传。浩然所掌握并公开传授的易诊之法,其中很多内容都契合古中医学的理论。例如古中医学里的千里诊病与治病之法,这在传统中医里被认为完全是封建迷信的东西,但一个没有任何医学基础的人,参加完浩然几天易诊班后,都能学会这些方法。当然,要达到诊断更高的精准性与治病的疗效,需要后期长期实践与不断总结。

  至于前文提到的钱乙意念治病这样的“神通”,每次在授课现场,都会让同学们亲自去体会、去验证,往往都是一片啧啧称奇之声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但最让同学们激动不已的是,是他们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这样的“神通”,也能去给别人意念治病。其实意念治病,本就是古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部分内容也一直流传下来,这就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祝由法”。

  祝由过去一直属于中医的一科,所谓“祝由十三科”即是。根据历史记载,医院(署)中就设立有咒禁科,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说明在古代祝由治病是被朝野民间共同认可的一种方法。尽管解放后祝由被从中医学科中剔除出去了,但浩然认识的很多中医名家,其实都多多少少会一些祝由之法,常常也应验非凡,只是迫于相关政策而不敢让公众知道而已。

  最后浩然给大家分享两个有关易诊神奇的例子。第一个是在某一期易诊班结束后,其中一位学员,也是浩然的好友请我吃饭。席间还有他的一位助理作陪,这位助理告诉我,她乳房里长了很硬的包块,有时会有胀痛的感觉,医院检查,因为害怕是乳腺癌,自己无法面对这个结果,问我有没有办法治疗。我在席间就采取了一种方法,不接触患者,只对她做了一个手势,发出一个意念。结果几天后她激动地给我打来电话,说乳房里的硬块已经神奇般不见了!

  第二个是上期的某位学员,参加易诊班学会了“虚空开药”之法。有一天半夜,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突发高烧近39度。去年年底温病流行,很多老人都是因为一场小小的感冒发烧就导致病重身故,因此他母亲这种情况十分危急。他问我该怎么办?我给了他一个药方,让他凌空把几味药写在母亲身上,结果第二天他母亲就退烧了。

  不过特别说明的是,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是特例,易诊方法要见效,有很多先决条件。不代表所有这类疾病都可以用上述方法治愈。易诊首先强调的是诊,而中医的核心理念就是辨证,即使同样的病症,每个人发病的原因和体质等都不同,施治方法也不同。诊断出疾病后,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按照正规的医药之法治疗,易医的治法是传统医学药、针、灸等方法的补充和辅助手段。

  大家如果对易诊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点击查看下边的链接,里面有更多详细的介绍与很多学员的实践与反馈。

年第四届“金钻版”易诊课程简介

长按下面的







































武汉治疗白癜风医院
河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jg/20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