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忠德散文两篇

血雉之爱

血雉是一种色彩鲜丽的鸟儿。我们在光头山那些日子,几乎天天和它们打照面。

我最早是从梁启慧先生那里知道秦岭血雉的。老梁写过研究血雉的科普文章,里面配有很美的血雉照片。老梁爱好摄影,用镜头纪录下自己的兴趣与体悟,纪录下时间的破碎与完整,纪录下动物的习性与命运。他第一次在光头山考察拍摄羚牛时,距离牛群只有两米,刚按下快门,羚牛猛冲过来。他撒腿就跑,跑了二十几米,遇到一根横倒在冷杉上的大树,急忙爬上去。仅有标头的海鸥DF相机拍下的那幅羚牛头特写照,发表于《野生动物》杂志,让自己激动了好一阵子。又一次,他钻进牛群,对着两头大羚牛拍摄,公牛被快门响声吓跑了,母牛掉头就撵。附近没有树,他拼命往林子里钻,刚攀上树,羚牛也追到了树下。他是吓坏了,两小时后才缓过神来。有一年冬天雪多,光头山积着厚厚的一层,他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来研究拍摄血雉。帐篷搭在小木屋里,把带来的衣服全穿上,再裹上两个鸭绒睡袋,还是冻得睡不着。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帐篷表层竟然结了冰。向导是当地农民,很能吃苦,也受不住开始罢工,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群色彩斑斓、形似家鸡而略小的鸟儿映入眼帘。它们在冷杉树下的苔藓和落叶里啄食,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向导说这是血雉,当地人称衫花鸡。血雉与其他雉类一样,擅长奔跑而不善飞翔。据说,如击毙一只,其它的返回原地窥视,并在死伤者周围盘旋。猎人拿的是火枪,里面装着火药和铁砂,打出去是一片。猎人朝着雉群开枪,天上便掉下来一大片。

相距十米,我们蹲在地上仔细观察:有二十来只,俯身,昂头,翘尾,扑闪着翅膀,跳跃移动,不时用嘴叼起苔藓、嫩芽和昆虫。血雉的喙、爪、眼圈鲜红,雄鸟头顶部灰色,有白色羽干纹,后头部羽延伸成羽冠,美丽而华贵;雌雄异色,雌鸟羽冠棕褐色,向后转为蓝灰色。薄暮黄昏,柔和的夕阳使山林一下子幽静起来。它们在这幽静里自娱自乐,享受生命的欢畅悠闲与饱腹后的满足优雅。有的梳理羽毛,有的静静站立,有的互相凝视,有的抬头张望。

要在动物世界寻找一生一世相恋相爱的身影是件难事,没有任何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制约,雌雄双方都会伺机再行选择更优秀的性伴侣,以期留下更优良的后代。然而,有的动物却能长期保持情有独钟,对性爱和婚姻终生不渝,它们表现出来的坚贞让我们汗颜。豺狗是比狼小却比狼凶残的家伙,以熊猫、羚牛、牛、羊等为食,自然得不到我们的好感。这家伙却对婚姻爱情忠贞不贰。豺狗夫妻一生过着稳定的家庭生活,彼此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小豺们也懂事,乐于帮助父母做事,甚至成年的叔伯阿姨甘愿为这和睦的大家庭多尽力,迟迟不去建立自己的家庭。

血雉也是爱情忠贞的典范。夫妻相敬如宾,朝夕相处,受惊跑散后,雄雉发出“归—归”的长音,雌雉则发出“归、归”的短音,一呼一应,朝着叫声处汇合。夜间栖于不同树上,清晨雄雉先下树,鸣叫呼唤雌雉,声音甚是轻柔。汇合后一起觅食,归巢时雄雉一直陪伴到巢边,待其入巢,才慢慢离去,雌雉孵卵时则在附近防卫警戒,甜腻之情让人动容。鸳鸯被我们视为爱情坚贞的象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们才是些“好色男”、“多情女”,甚至是帮感情骗子,用情不专,朝三暮四,经常“越轨”偷腥。

血雉警惕性强,可胆子也大。多年前向导带着游人来光头山,血雉对人有些好奇,不怎么怕人,常仰头呆立,打量他们的一举一动,还不时发出“咝—咝—咝”的叫声。他们离血雉最近时不过三四米,脚下踩断树枝或踢翻石头的声音也惊扰不了。绝大部分游人是文明的,尊重爱护动物的,然而,部分人的举动叫向导失望反感。这些人对血雉不怎么友好,怀着敌意和占有欲,或是大声吼叫,或朝着它们扔石头,甚至想方设法捕捉满足口腹之欲。这样的人虽是极少数,然而带给血雉的命运却像一场噩梦,极大地破坏了人类与它们之间建立起的短暂互信与和谐。慢慢地,它们觉得这些两条腿的家伙远比老鹰可怕,对人多了恐惧和提防。要是人们大声喧哗,或离上八九米,它们便急慌慌躲开了。

曾经不怕人的血雉,现在怕人了。我们想验证一下向导的说法,遂向它们靠近。我们步子很轻,尽量不弄出一点响声,朝它们移动了两米多。它们就警觉地抬起头,惊恐地盯着我们。雄雉发出“咯咯”报警声,雉群顿时惊炸了锅,一只雄雉飞上树,“扑腾腾”一阵子,全都飞上树,然后向山坡下方迅速飞去,躲进了密林深处。

秦岭无闲草

叶广芩与党高弟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叫《秦岭无闲草》,很雅致的。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就顺手拿来作了这篇小文的标题。

我们在秦岭考察时,正是山葡萄、刺泡、椴树、葛藤、狼牙刺开花季节,到处能看到黄的、绿的、粉的各色花儿,嗅到或浓或淡的花香。蓝天、白云、微风、绿荫、花香、鸟鸣、溪流、飞禽走兽构成了一幅大自然恬静优美的图画。

这天中午,我们穿行在一片高大的乔木下面,这里的林木已不在像先前穿越的森林那样密实拥挤。地面、岩石、大树生满了色泽鲜艳的地衣苔藓,步行其间,宛若踩在绿地毯上。苍翠茂密的秦岭箭竹这儿一片,那儿一簇;葛藤、刺藤缠绕攀缘上高高的大树,撑开一大片绿荫。有些树上悬浮着一片片又一层层白色,非常好看。它们没有高大的树干,却利用自己的卷须攀爬本领,想着和大树一决高低。向导说,开白花花的叫狼牙刺,是味中药,清热解毒、治喉炎痢疾。

我们在西河夹湾发现一处集中连片的野生山茱萸,有好几百株,高大挺拔,树皮皴裂,枝叶繁茂,还有一些小树苗,高不过1米。山茱萸是落叶乔木,果实去核晒干后俗称“枣皮”或“山萸肉”,为我国特有珍贵中药材,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滋阴壮阳、止汗止血功效,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锁阳固精丸、归脾丸等十余味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向导说秦岭是中药材的宝库,他对这里的中药材再熟悉不过了,一说起来便滔滔不绝。我那时随身携带着一个本子,是专门记录行程和考察见闻的。把他的话完全复述出来,显然是不可能的,他的语速太快了,我根本跟不上。现在我把能记住的药名照录如下:珍贵中药材种类齐全,常年收购的种。其中,根茎类72种,有党参、生地、黄芪、麦冬、黄姜;籽实类48种,有五味子、山茱萸、银杏等;花叶类57种,有茵阵、野菊花、金银花、绞股兰等;树皮类18种,有厚朴、杜仲、黄柏等;菌藻类5种,有伏苓、猪苓、灵芝等;藤木树脂类13种,有红藤、松脂、木通等。

他说,有些人就是靠药材致了富的,有个药材大户种了几面山,每年收入几十万元。“那你也就靠这交计划生育罚款吗?”我突然想起向导这一路上所作所为,中途休息或宿营后,他总是抽空带上小镢头、拿把砍刀,钻进山林,不一会便拾掇一堆草草根根的,非常整齐,扛在肩上。隔两天宿营时,他把这些玩艺捆绑起来挂在树上、放进石洞或堆在悬崖根。我也曾问他收拾这干啥,这时候他总是一脸神秘,要么沉默,要么闷着头干活,要么岔开话题。

“挖药材是很挣钱的。山里药材多得很,随便扯些根根草草的还不卖个几百上千的。我当向导挣不到几个钱,只有干这营生才能糊口。这也只能偷着干,保护区明令禁止哩……”向导语气很低,好像做错事似的。

“我们的土地原本就少,又不能使用农药,还经常遭到野猪、猪獾的糟蹋。野猪最是厉害,我们斗不过它们,只有眼睁睁看着它逞能,我家那只大黄狗也叫野猪咬死啦……”提起爱犬,向导神情十分沮丧无奈,烟也不抽了,茫然地望着远方模模糊糊一线山恋,感叹道:“活着不容易,出门还得提防羚羊袭击,村里好几个人让羚羊抵伤,还有人活活要了命……”

“羚牛伤人,国家赔偿不?”我问道。

“政策规定赔哩,”向导叹了口气,“兑现起来难的很!”

“为啥?”

“具体国家咋规定的,我不清楚。反正咱这里是这样执行的:发生在县境内的,县里负责;发生在保护区里的,就由管理局负担。羚牛常常跑到保护区外低山区,这些地方多半在交界区,两家就开始扯皮……”

我思考了一阵说:“赔偿问题,关键还是经费。这些年国家把主要资金投向保护区,地方野保部门经费、设备、人员很少。当然,也不排除贪污腐败、官僚作风以及缺乏人本意识、公仆理念。保护野生动物这个事儿,是很复杂的。那你挖的这些药材咋弄回去呢?”

“要是原路返回,我就捎带回去,要是辟新路,我就循着老路再来一次。我刚才说过靠药材谋生的人不少,可大都不是种药材而是随意上山采挖,山上的药材总是有限的,我担心有一天会把山挖空的。前几年黄姜子到处都是,这几年见上一两株苗苗都难得很,硬叫人挖断种了……”

“保护区制定了好些规定,不让上山挖药么?”

“唉呀,你在大城市生活,见的世面也广,难道不知道咱国家的情况。制定规定当然好,还要看谁执行,怎么执行哩。”向导神秘的抵着我们的耳朵说,有一年保护区让某村在集体林砍点香菇架增加村民收入。事情倒是好事情,可后来失控了,村里有人竟砍了百多个架,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政策的执行者保护站某头头也趁机砍了百十架。大片大片的椴木被砍伐,一直延伸到核心区。就说那次的“猫调”吧,保护区的一个头头不到山林里现场指挥,却是待在岳坝打牌。这种事情,我也不能多说,捅出去咋办?你屁股一拍走了,又是个什么作家,县上把你没治,帐算到我头上可就惹大祸了……”

向导的智慧与精明让我大吃一惊。那时我想我们之间思维最大的不同在于,向导的思索是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说出了生活本身的真实,而我所思索的是一种概念,最后又回归于概念,这种无聊循环最终消隐了生命的内核与质感。

我很庆幸找了这么好个向导,他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山头,每一道河沟,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只要听到山里一点动静,发现一个两个蹄印,嗅到一点异味,就能辨别出飞禽走兽的名称大小,顺藤摸瓜地发现它们。好多观光者都请他作向导,他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和生物知识,许多动植物不仅能说出土名学名,还能清楚其生活习性和功能用途。

我终于没有干涉向导的行为,这与我的初衷和出发前的叮嘱是背道而驰的。这次考察多亏向导照顾,有个三病两疼用他采撷的药物,还吃了他采挖的野菜蘑菇——我管不住自己的口,又怎能管住人家的手呢?

作者简介

白忠德,陕西佛坪人,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作协、西安市文联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文学委员会秘书长,西安碑林区作协副主席,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30多家报刊,出版散文集《摘朵迎春花送你》《回望农民》《佛坪等你来》《我的秦岭邻居》《斯世佛坪》;散文入选初中语文辅导教材、中考模拟试卷、高校试题等多种选本,获冰心散文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提名奖、陕西省作协年度文学奖、陕西省社科界优秀科普作品奖、西安市优秀文艺作品奖等十多项。

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

主管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年总第期(每周一、三、五更新)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文学院院长:丁世忠教授

中心主任:周航教授(博士)

副主任:肖太云教授(博士)

研究人员:梁平教授、张羽华博士、付清泉博士、张玫博士、杨红副教授(硕士)、王士琼博士、张慧强博士、高明博士、龙吟娇博士

网络总编辑:刘亚兰

编辑:唐艺引徐镇舒馨瑶杨钰笛刘邹冉毅为

本中心立足重庆,辐射全国,推出当代研究和评论文章,以及当代作家作品。欢迎







































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项资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123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