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方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地黄丸”条。从宋至今,六味地黄丸的主治病种早已超越了原有的儿科范围,如今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
溯源
六味地黄丸最早记载于宋代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下卷》,是由东汉医圣张仲景《金遗要略》中的方药衍化而来,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6味中药成方。
处方组成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等6味药材,按8:4:4:3:3:3的比例配伍成方。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
熟地黄性甘、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填精益髓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心悸和眩晕等症,同时在抗癌、抗衰老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泻肝火,活血化瘀、退虚热之功效。主治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无汗骨蒸、闭经痛经、跌打伤痛等症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动脉硬化、抑菌抗炎、降血糖、抑制心肌细胞对钙的摄取和降低细胞内过氧化脂质含量等作用,还有镇静、解痉、退热等中枢作用。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养肝涩精的功能。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体质虚弱、肾虚气喘等症。
泽泻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之功效。主治痰饮眩晕、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和遗精等。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健脾渗湿,和胃,宁心安神之效。主治小便不利、痰饮咳逆、失眠、厌食和滑精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
降血糖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六味地黄汤能促进糖储存的发生,提高小鼠肝糖原含量,降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改善糖负荷试验鼠的糖耐量,从而具有降血糖作用。
调节肾脏功能:六味地黄丸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促进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还能提高缺血肾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从而能保护缺血的肾脏。
抗肿瘤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通过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而对肿瘤进行调控。
抗衰老作用:有研究报道表明,六味地黄汤剂能提高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氧化脂质的含量。
六味地黄丸在内分泌疾病中的应用
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病机主要为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六味地黄丸为由牡丹皮、山药、茯苓、熟地黄、泽泻、酒萸肉等中药制成的浓缩丸,其中熟地黄可填精益髓、滋阴补肾;酒萸肉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牡丹皮可清热凉血、和血消瘀;山药可健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之功效,在糖尿病肾阴虚证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耳鸣,两腿无力,腰膝酸软等症状,还可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心肌耐氧能力。
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于中医“经断前后诸证”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为先天之本”,肾阴阳失调,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又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中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属肾阴虚少,肾气不足,精血将竭,机体阴阳不相协调,导致头晕目眩,潮热汗出,心悸失眠,激动易怒,焦虑不安,腰膝酸软等症。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山茱萸、山药补肾气益肝脾,三药相伍,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治本为主。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泻肝火凉血退热;茯苓渗湿利水,助山药以益脾。三药合用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性以治标。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属骨代谢疾病范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骨的生长和重建与肾关系密切,肾虚则骨质生成不足。年老体弱,肾精亏乏,髓海空虚,骨衰不坚(即骨痿)。治疗上应以补肾为治则。有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抑制软骨细胞凋亡,抑制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增加骨钙素含量,对骨中钙、磷的贮积及骨矿物质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增加骨小粱数目,扩大骨小梁面积,减少破骨细胞数目,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附验案一则:张某,男,39岁,年9月5日初诊,诉口干多饮3年,加重半月。患者素有2型糖尿病病史3年,平时血糖控制尚可。现症见:口干多饮,纳食一般,大便干,小便量多。舌暗红苔少,脉弦。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病;证属肺肾阴亏;治宜滋阴固肾。予中成药六味地黄软胶囊口服,每天2次,每次4粒,并配合格列齐特缓释片、二甲双胍片共同降糖。药后患者尿量减少,一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