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玉仙灵诀拾珍·93·入世修行顿悟中》业务基础双育教,政策员工理上盘。修行文卷老子书,三千一念瞬间明。王博友问工作方向和修行方向。张老师如是答,是与入世修行有关的灵应诗。当代修行,更多的是居家和入世,得有工作,甚至是一个企业的老总,一个政府的官员。从在这首诗里可见,需要佛道双修。业务基础双育教,做好业务与打好基础,是两件事,都要做好,都要做好这两方面的教育。这句话非常好。打基础的功夫,是一生需要强调的。修行讲究筑基功,筑基功修不好,就像修建高楼没有打好地基一样,一生的修行就落空了。学习舞蹈、学习音乐、学习书法、学习武术的人,一生都要时时练筑基功、基本功,这是一种修炼的方法。舞蹈家、武术家、音乐家、曲艺家一生都会天天抽时间练基本功。学书法也一样,即便启功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要经常临帖,即便自成一家了,成了大师了,甚至八九十岁了,还要临帖。启功先生的书法教育,既讲高深的文化修养、自家面貌等,也会讲怎样临帖。他老人家活到老学到老。临帖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级的,因为,所临的贴里,也有绝世佳作。修道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我经常感慨,很多修道者修了几十年,一生,其实连筑基功都没做好。还有,我经常说,如果修道者练功的时间、苦功能和奥运会运动员那样刻苦,像舞者那样刻苦,修道一定能即身成就。政策员工理上盘,如果是一个企业老板,正好他修道,他企业还有或多或少的员工,那么,就要和光同尘,要注意政策,绝不做有违政策的事情,也要顺着政策去做事,把员工的福利与事业做好。这也是功德。一个企业家要给更多的员工带来谋生养家的福利,给国家、社会创造很多财富与就业岗位,那么,这对于修行者会是更大的功德。说到政策,比如当前讲究环保,讲究“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你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总,就决不能以破坏环境而获取利益,而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生态,这样,既能造福社会,也能造福员工,更能造福自己,顺应时政。理上盘,还要学习理论,向更高的境界提升。把政策、员工统理成一盘棋。这句诗,对于在社会上做事的人,是非常好的指导。修行文卷老子书,修行上,一定要牢牢抓住一个纲领性文献——老子《道德经》。关于《道德经》之于修道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注解版本,我讲过很多次,不再重复。只是强调一句话,《道德经》里有修道的整体理论、法诀与信息,真心沉潜下来研修《道德经》,就会获得修道的理法与信号,这信号也包括老子——太上老君的信号与历代真人的信号。我说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信不信由你。自从老子写了《道德经》以来,历代有无数的真人、圣者在阅读、修习、注解、弘扬这本伟大经典,因此,在法界、玄中就有了强大的关于《道德经》的法能与信息的网络,你真心研修这部经典,一旦契合到了那个网络,你就一定会得到《道德经》的加持与历代研修此经的圣真们的加持。这话绝不虚妄,是我研究《道德经》三十四年的总结。对有些人,这就是“真传一句话”。读这篇注解,能记住这一段也是极好的。三千一念瞬间明,三千一念也即“一念三千”,是佛教天台宗的观念,是从《法华经》里发展而来的伟大思想,打破了人类的时空观念。最基本的理解,是一念之中可以周遍三千大千世界;其次,一念之中,也能包含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奥妙;其三,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瞬间明,顿悟、顿见、即刻成就。瞬间也就是一念。?这首诗非常好,前两句讲世间法,后两句讲出世间法。后两句中,第三句讲道,第四句讲佛。第三句开示修道的根本,第四句讲论解脱的心法。禅的顿悟、净土的往生、密宗的即身成就,都离不开“一念”,而成就境界,都能归在“三千一念瞬间明”的证悟里。禅宗如此,就是“顿悟成佛”;净土宗如此,就是即刻往生,花开见佛;密宗如此,就是三密相应,即身成就。这首诗太美了,太重要了,太宏大了,后天意识很难写出如此宏、约、深、美的作品。能解此等诗者,其唯兴南子、释法宏、陈全林乎?三位一体而已。陈全林可以象征报身,生而为人之身;兴南子可以象征化身,丹家讲究变化、化术;释法宏可以象征法身,从道而来、与道相应、与道合真、与道不二的生命根本。从法报化三位一起去修,就能知道这些诗中所蕴含的至高的道理。《玉仙灵诀拾珍·94·如何性命双修?》性命双修是原神,运在自心福化身。双赢双圆对杯笑,一念之道无极生。这是内蒙古的小刘同学问的。小刘同学的名字跟仙真刘海蟾只差一个字,从这首诗中看,小刘同学道缘颇深。他曾写信问过我“如何性命双修”的问题,因为真正论述这个问题,需要详细的讲述,当时我没有回答。他又请张玉仙老师灵应,我得注解,问题又回到我这里来了。那就简要地解释吧。性命双修是原神,原神一般写作“元神”。原与元通用,都有本原、元初的意思。元初也常写成“原初”。性命双修修什么?修元神?性命双修的核心是什么?是元神。那么,何为元神?这就涉及道教道家的生命生成论了。上次不想回答,在于这些理论太繁琐,今不得已,还是要慢慢答复。道教认为,道是先天一气,先天一气也叫元气,“元气灵凝而灵”叫元性,纯粹的先天之精,元性就是人的灵魂、灵性之根。人出生的时候,元性进入人体,一分为二,成为元精主命,元神主性。道教还认为元神藏于心,元精藏于肾。元神就是元性的分化,本质上就是元性。紫阳真人《青华秘文》讲明此理,多读此书,丹明对《青华秘文》读过三十多遍。道教还有一种说法,说元性经过修炼就叫元神。道教同一术语的不同解释很多,把握住元性、元神本质上是源自道的先天一气即可。?元性、元神是人的灵性生命,经过修炼,可以独立于肉体而自由、长久存在,称之为真神。真神还可以分化,丹家称之为“分神化气”,进一步是“分神化形”,神通广大。炼气的功夫,不论炼先天气、后天气的功夫,一般叫命功,修炼色身、肉体的功夫,也叫命功,修炼色身、肉体需要炼气的功夫,命功的核心在炼气。修炼心性,以及通过炼气而炼神的功夫,一般叫性功,包括心性智慧的生发与绝对觉悟即明心见性的证悟。性和命本质上都是先天一气,修炼时不可偏颇,故而要双修。其实,修命中自有修性功夫,修性中自有修命功夫,如刘一明真人所言,“性命本是一家,功夫还需两段。”修命可以健康、长寿;修性可以觉悟、解脱。修命可以生发神通,修性可以生发智慧。神通智慧也在性命双修中圆满才行。如何修命?丹道次第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是;如何修性?炼虚合道、明心见性、究竟圆通即是。这些,《悟真篇》、《性命圭旨》讲得很系统。以上讲的只是大致的理,文字不多,但都是精华。具体的法门更细微,比如,如何炼精化气,方法很多,讲究很多,这是筑基功,一般的导引术、动功、吐纳、服气都可以纳入此系统中去。如何炼气化神,同样有很多方法,如观想、存神等,但核心是要能入定而修,才能修成神体。一定是个“体”,是“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的神体;是“从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的神体;是“炼成便会知人意,万里诛妖一电光”的神体;是“四象会时玄体就,五行全处紫光明”的神体。《悟真篇》这些口诀里都有神体密意。记住这个“体”。运在自心福化身,修炼的过程,需要运气即行气,也会气运,即真气自动循道运行。运气是入门,气运是升华。运,也有好运之意,此生能修道,在古人看来是极好的运气。张三丰真人说,与修道的运气相比,三辈子天子、七辈子状元的福气福报都不相换。修道的福报、好运胜过做帝王作状元。运在自心,自己发心修道,这就是福报,心灵福至,福至心灵。修道的福气也能转化自身。“化身”二字非常讲究,初级的修炼是转化色身、变化气质,高级的成就是气化色身,化身无尽。?双赢双圆对杯笑,性命双修双圆,这才是值得庆贺、对酒长歌、逍遥快乐之事。命修圆可以长寿,性修圆可以觉悟。性命不可偏修。吕祖在《敲爻歌》里说: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若还缺一不芳菲,执著波查应失路。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家财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吕祖这首诗讲的正是性命双修的要诀、性命偏修的弊病。一念之道无极生,前一首诗里解释过“一念三千”之一念,一念之道,就是顿悟,即是“瞬间明”的即刻契入。无极生,一念契入无极,就与大道的生发、生化同体,也就能无为而修了,生生不息,化化不止,精气神都能在无极道体的作用下自修自成。这是一首非常重要的神修丹法法诀,第一句指出修炼元神是核心;第二句指出修道要有福报;第三句指出要性命双修双圆,第四句指出,要顿悟,与道相应,自然生化,不修而修,修而不修,在无极大道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非常精炼、概括、完整、深刻的神修丹法心诀。能得此诀,必定是命中有极其深厚的修道因缘。诀与注,三读之。《玉仙灵诀拾珍·95·中医有道道兴术》学习中医为上承,乐在有缘通医圣。古今大夫灵悟明,救人修行是公尺。陈先生问修行和学习中医的因缘和方向。张老师如是答。学习中医为上承,学习中医,就要学上乘的中医,就要学有传承的中医。中医和道学一样久远,黄帝时代,他以道治国,以医利民。中医和道学在《黄帝内经》里完美结合了。中医数千年来一直传承不断,但中医、道医的精华,在当代能传承者不多了。我曾读过很多古籍里的中医大师们的传记,一部分在正史里,一部在其他杂书如道书、古代笔记等里面,像扁鹊、淳于意这样的大师的传记在史书里,葛洪的著作里就记载过医圣张仲景的故事。年我去香港参加亚洲禅学大会,遇见了一位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教授,他自称是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我们聊到了中医,我讲了《史记》中所记载的中医大师淳于意、涪翁的高超医术,以及淳于意讲的“医者意也”之理。讲了张玉仙老师与患者不必见面,仅仅凭姓名和所求就能即刻“灵应处方”,疗效非常好,这与“医者意也”的境界是相通的。因为我见证过张老师灵应处方并治疗好疾病的很多例子,我问李教授这样的“神医”的存在,他相信吗?他说绝不相信。我见过的医道神妙的高人并不少。古书里记载的那些神医故事,现代人大多不相信。大学者陈寅恪先生就不相信华佗其人真实存在,前几年叫嚣取消中医的张功耀就否定张仲景真实存在。如果这样的思想占据主流,那中医如何传承呢??乐在有缘通医圣,学医也是一个缘分,要以之为乐,把医术、医道的境界往医圣张仲景那里去通,以张仲景为学医楷模才行。张仲景(约公元--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广泛收集医方,结合数十年学习中医、行医的心得,写出了巨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两本伟大医书,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原则,并在方剂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世人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于推动整个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他曾任长沙太守,在当官期间,经常在府堂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多张仲景记录或创立的方子两千多年来一直在用,称之为经方,如麻黄汤、柴胡汤、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四物汤等,都是千古名方,救人无数。很多经方也做成了丸药,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就名满世界。张仲景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大家去检索。他慈悲,有仁义之心,贵为太守,为民治病不辞辛劳;他博大,有济世心,著述传道,留下经方,惠民万古;他严谨,著述的事情,关系人命,他所留经方,都是经过无数人证验的好方剂;他好学,掌握了当时中医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对《黄帝内经》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并能发展之。慈悲、博大、严谨、好学,就是一个中医师应该有的境界,也是一个修道者应该有的修为。古今大夫灵悟明,自东汉以来,古今中医大夫都在学习张仲景,而当代的中医大夫也要学习古今中医大师们的心法。有灵悟,有灵性,有智慧,领悟中医之道,这样,才能明白中医的道与术。中医的道,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以及《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这些高深经典所传承的道文化;中医的术,是经方,以及各种治疗技术,如吐法、泻法、汗法、针灸、外科……等医术。懂医理还必须懂药理,要会用药,用药如神才能成为神医。因为,诊断精准之后,要治好病,关键是用药。张仲景不仅是医理大师,更是用药大师。要领悟古今大师的医理与诊断、用药。?建议多读古今医案,像古籍之《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都是必须读的书。从中领悟前辈大师们的诊治心法,特别是用药心法。这是个捷径。我从小自学中医,对中医理法还是谙熟的,只是无缘成为中医师而已。前面张老师谈到了“有缘通医圣”,我恰恰是“无缘通医圣”,与中医擦肩而过,选择了道学作为终身事业。我如要通医圣,只能在修道境界里去通,今生无缘治病救人了。救人修行是公尺,学中医,学医,就要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毛泽东说这是人道主义,非常恰当。在修行看来,治病救人就是修行,是修行的标尺、尺度。佛教说,“八福田中,治病功德第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道家道教,有很多真人隐身于医生之中,治病救人,也著述传方,推动了整个中医的发展,积累功德。扁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马丹阳、丘处机,都是高道,又是名医。如果一个中医师好道,修道就容易了。因为,中医理论之元气论、阴阳论、五行论、藏象论、经络论、气化论、天人合一论都是丹道基本理论;而治病救人,能积功德、阴德。这样,修行就容易明理、容易成就。我学丹道理法快,在于我从小自学中医,我上初中时就读了很多中医古籍。走向社会的时候有一个阶段,道、医并学,一度想以中医谋生,当个大夫,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但最终没有去从医,选择弘道。这段因缘使我学丹道容易多了,注解这样的诗也有底气。《玉仙灵诀拾珍·96·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生自古谁无道,明白乐在先生明。正在目的求上进,为国做事乐开怀。李先生问人生事业,张老师如是灵应。人生自古谁无道,人生自古,人人都有道。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人人有道,道有差异,这个道,可以从每个人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去理解。这是后天境界而言。先天境界,人在道中,道在人中。比如道教讲的“元神在道”,人的元神、元气,都是道所演化、分化,这也是我们能“与道合真”的基本原因或根本原因,因为生命本身演化于道,金光咒所言“宇宙万有,皆是吾真”就是在这个层面讲的,都是道所演化。拿《庄子》的话说,“通天下一气耳。”拿《太平经》里的话解释庄子的话,即是:“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道、元气、万物,就统一了。人为万物之灵,自然也是道所生。就像人为父母所生,身上必然有父母的遗传基因一样,我们为道所生,身心中必然有道的精华。这道的精华,古人称之为性命,也具体名之为元神、元精。老子《道德经》里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不论善人与不善人,道都是他们所珍惜的,他们潜在意识里知道,都会受到道的护佑。换句话说,好人坏人,人人都有道的元素在生命里。?但老子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道本体的一条规则——也是道——法则意义上的“道”,善人会得到道的更多眷顾,不是因为道有偏私,而是这本身是道运行规律的体现。关于道,可以探讨的还有很多,比如道有没有智慧序列,道与时空问题,道与能量问题,道与灵性问题,道是如何演化为太上老君的,道教的太上老君与老子与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留待未来吧。明白乐在先生明,“道者,理也。”我们说的“道理”一词即从此意而来。要明道,就需要明白大道之理。《道德经》、《庄子》就是讲大道之理的经典著作。明白了道的真相,内心一定会非常快乐,明道之乐,悟道之乐,得道之乐,都是真实存在的。释儒道都描述过这样的乐,比如儒家讲的“孔颜之乐”,都与对道的体悟、体验有关,从而超越了人生的很多局限性。道的伟大在无限性,而人悟道修道,在于对有限人生的超越性,从而把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大生命、大道中去,完成生命的超越与永生。如果不懂此理,修道何乐之有?先要明白这些道理,自然会因为明道、悟道而快乐。宋代大儒程颢,辞世之后被人称为“明道先生”,说他是一个明白大道之人。大道为天下万有之公理公器,不是道家道教独有的。程颢有一首诗,气象非凡,写了他明道之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里面有“道”有“乐”,是他真实的体悟。正在目的求上进,正在求道,已经有了人生的目标或者修道的目标,那就精进不已地修行,力求上进吧。修道是一生乃至多生多世的事业。我从十五六岁喜欢上道教以来,至今三十多年,都在努力修学,每有进益,心自生乐。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也未可知,但还是要不断精进,不断地上进。修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路上,退志、退心、退步、退堕的人太多了。退堕,不仅退志,还堕落,那就很严重了,不仅有违初心,还造罪招报。为国做事乐开怀,修道的人要为国家做事,这是令人开怀的事情。很多年前,我跟一位前辈修行者探讨过一件事情,修道者与国家、政治等的关系。前辈说,人生诸事皆国事,人生诸事皆政治。因为,你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你的任何事情本质上都与国家相关与政治相关。即便隐修,也与国家、政治有关,因为,国事皆政事。老先生还就佛教“上报四重恩”中的“报国恩”里谈到这个道理。这是个广义而深刻的道理。?我曾拜访叶曼老师,叶曼老师谈到《道德经》里的“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与另一个版本的“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时,叶老认为应该是“王亦大”,因为,王是国家的管理者,是国家的代表。叶老之说很有见地。修道者即便隐修,也是为国家做事,因为在传承道脉、文脉。即便国家并不认可、承认他的作为,但本质上依然是为国家做事。历代隐修之士传承了道脉、文脉,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使这个国家的文化得以发展。想想,假如历史上少了许由、广成子、老子、庄子、黄石公、水镜先生、司马承祯、陈抟老祖、张伯端、张三丰……这些隐修的人,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呢?还会有今天如此灿烂辉煌的道文化吗?我经常对道友们说,我们这样在民间传承大道,发扬道文化,也是为国家做事。这就是我的自信。尽管这样做事也会由于种种原因,非常艰难。但我还是勉励自己做下去,因为社会需要,人民需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道文化。这是一首非常好的灵应诗,与道友们共勉。《玉仙灵诀拾珍·97·太极功夫谁真传?》林中飞太极,阴阳鱼转拳。心中有拳术,才华乐自得。李道友问太极拳修炼,张老师如是灵应。张老师于年1月28日给一位姓万的太极拳师写过太极拳灵应诗。这首是年元月为李道友所写。解诗前说说太极拳界的一些问题。先是被人称为太极拳大师的雷雷与拳击手徐晓东的擂台比武,被徐氏三下五除二就打倒了。今年疫情期间,武汉著名女作家方方写了本很有争议的《方方日记》,“太极雷”在网上发“武林帖”,号召习武者打方老太太,一时成为笑谈。被人尊称为混元太极大师的马保国先生,今春与民间拳击爱好者王生比武,也就几秒钟,马先生直挺挺地躺下了。于是,关于传统武术有没有用的问题在网络上争议了很久。连澄源写我祖父的武学老师,从河南少林寺还俗的民国武术大师宋把式的传奇文下,有好事者留言谩骂,说“传武”(传统武术)是骗人的。传统武术真的不堪吗?话题留给大家去思考。林中飞太极,修炼太极拳的人,功夫到极其高深时可以在山林里飞行。有这样的功夫吗?据史料说,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修炼到在跃起之后可以凌空行走八步,世称“杨八步”。至少也有飞行的意味了。这句是讲隐修山林里的那些修炼太极功夫的人,比如张三丰真人。古传记里说他“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当是有飞行功夫。?三丰宝诰里说他“大廷朝驾显飞升,名山古洞留仙迹。”这里的“飞升”不是虚指,是三丰飞升事迹的概括。张三丰修道成仙而能飞升,不全是太极拳功夫,主要是内丹、外丹功夫。三丰真人作为公认的太极拳的祖师,修到了能自在飞升境界,这与“林中飞太极”是相应的。阴阳鱼转拳,太极拳本于太极原理,太极原理用太极图展示,太极图是一黑一白两条首尾相抱的鱼,即“阴阳鱼”。阴阳鱼象征天地万物间阴阳二气。阴阳鱼不是静态的,静态只是平面图示,真正的阴阳鱼是动态的,是行气境界,故言“阴阳鱼转拳”,阴阳二气真正在身体、两手、身心与天地之间转动了,才可以谈拳的境界。我虽未修炼太极拳,但修炼道家导引术,在道家看来,太极拳也是导引术。我修炼导引术的经验是,的确可以使身体内外的气运行起来,自己能看得见气的运行、变化过程和图像境界,甚至也会出现太极图的形态,非常微妙。转拳二字大有深意,特别是“转”字,丹家把行气也叫运转,如“河车运转”就比喻真气在任督二脉运行。心中有拳术,太极拳的修炼,不仅要练拳路,练架子,更要修炼心法,拳在心中,心中有拳,像武侠小说里写的,绝世高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剑仙的心法也是心中有剑,能化气化物为剑而为我所用,最后修到悟空与慈悲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只有悲悯与济度,剑仙之道就走向了丹道。拳术的修炼也如此,拳法境界极高的人绝无斗狠之心,也不会显示尚武精神,一切云淡风轻,归于日用平常,面有慈悲,心存良善,但那种内在的威严与正气,不可侵犯,与慈悲结合的威严就成了修道成就的庄严。怎会像那些好狠斗勇之人不打人就觉得拳头发痒呢。这样,武术武功会变成修身、修道之术,技近乎道矣。才华乐自得,习武、修道者要有才华,还要以此为乐。张三丰先生作为太极拳的祖师,书法、绘画、诗词、文章都好。现代武术家中,就说大成拳大师王芗斋,书法好,文章诗词都好,我特别喜欢他的诗歌,气象万千,有豪侠英气,有禅道意蕴。我录五首:?有心练求得实象,无念含精任逍遥。钟山云雾如参透,天下晴空一羽毛。站桩从来不喜平,养生自古贵平庸。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浑身肌肉挂青霄,毛发根根暖风摇。慧眼默察三千客,凝耳息听两人娇。沧海飞波游龙戏,流云吐月紫虎嚎。无穷假借无穷象,有如蓬壶踏六鳌。养生别开面目新,筋含劲力骨存神。静如伏豹横空立,动似腾蛟夹浪奔。吐纳灵源合宇宙,喊声叱咤走风云。不知素问千年后,打破樊篱更多人。守定平庸尽心求,奥理研习意作舟。神含太虚息俗念,通体松整狂傲收。圆融和悦心胸静,气息平细缓中修。浩气包容天地广,慎严求索与时酬。笑尔不识髓根理,解读心法共参究。有朝一日明析理,同得大道任遨游。这样的诗才,在古今武术家中极其罕见。不是修炼有得,文采斐然,很难写出如此美妙又深含武学玄机哲理的佳作的。我一直鼓励修道者除了修道之外,还要发扬文采。道友中金阳子修炼杨氏太极拳,也写古体诗,颇有文采。金阳子在一篇日记里写道:起床熬粥,然后默念:在空气中游泳,开始打太极拳。打坐时,写一首诗:数度云水起,山人作何意。蝴蝶试春风,蜻蜓点秋水。师尊传咸卦,阴阳合太极。何者相感应,精神魂魄意。君子怀善愿,彼此皆受益。默念药师愿,观身如琉璃。默持药师名,明珠入身体。静听虫鸟鸣,我身观成彼。仲夏明月夜,遂君神交意。时空无隔阻,身心有加持。他日道有成,连袂谒瑶池。金阳子修炼太极拳十余年,如今修炼道功、密宗法门,这首诗里也有他的心得。《玉仙灵诀拾珍·98·佛道双修心性明》明心自修明,见性入灵丹。观看田得光,照者乐未来。武道友问如何明心见性,张老师如是答。是一首与佛道双修相关的上乘灵应诗。明心自修明,要明心见性,就要自己修炼、修证,就自己会明白何为明心见性。“自修明”三字太重要了,自己修,就会明白,就会明心。这里也隐着“自明”二字,我给一位道友取名“自明”,就有此意。再者,明,也是光明。明心见性在功夫上,也与身心的光明有关。《坛经》里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大师时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已经见性了,他知道自性的作用之一就是福田。六祖听了五祖讲《金刚经》,“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并得到五祖的印证,“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传他衣钵。?在六祖得法之前,五祖要求弟子们各自写一首表达悟境的偈子,看看谁真正开悟见性了,神秀大师写了偈子后,五祖对他明确开示:“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注意这里的“念念自见”与张老师的“自修明”是一回事情,一定是自修自见。见性入灵丹,能明心见性之后再修炼灵丹,会非常好。明心见性与灵性的启发、灵性的修炼都有关。佛门、丹家都讲究“见性起修”,如果一个修道者,能明心见性,而后修炼丹道,就不会迷惑,不会再误入歧途,因为,他已经在修道的根本上有正见了。丹道家自接受禅宗影响以来,非常强调见性起修,这样最好,最安全。这时,因为本性的作用,修炼灵丹,速度会更快。这也是神修丹法的路子。神修,最好先明心性,先见本性,则任何时候,都不会迷惑,不会迷路,不会迷信,不会神道,不会走火入魔。注意这里的“入灵丹”之“入”,是有个东西、有个作用“进入”了一般。就像只炼气而没有灵性的进入与参与就不会成丹一样。道家过去用“神入气中”之语,乃至还有“神被气包”、“气包神外”之说,这都是在形容“神入”,这个“入”就很妙。丹家还说“神是性,气是命”,神被气包,神入气中,性命就合一了,就是结丹的先兆或条件。观看田得光,明心见性之后修炼丹法,观修丹田,就会在丹田里看到丹光。这便是“田得光”的真意。丹田生光的境界也是功夫,必然存在,丹田没有生光,说明丹气没有修出来,神气没有凝聚,心性没有明彻。丹诀里关于丹田生光的口诀很多,如紫阳丹诀之:“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明珠发光,比喻丹田生光。“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话此规。”《西游记》丹诀里也说,“好向丹台赏明月”,与“观看田得光”是一回事情。照者乐未来,丹光要照亮身心,乃至如我二十多岁时写的联句里所云:“丹光照彻三千界,佛性恒明九重天。”丹光可以照天照地。薛道光《复命篇》里也有“洞明常寂照,蓬岛镇长春”句,这里的“明”与“照”相关。?道书里讲过一些古代真人修炼时,因为丹光外露,光焰冲天而使他人误以为此地发生火灾了。王重阳在金莲堂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些不是传说,都是功夫证量。能因丹光照亮身心内外者,自然会非常快乐,气脉之乐,心性之乐,悟道之乐,未来之乐。因为这样修下去,未来一定会证道、成就,这是人生之大乐、至乐。人生之乐,无过证道。所以,“乐未来”,是对未来成就的肯定或预言。一个人能自己明心见性,能见性起修,能修而使丹田生光,能光照内外。这样的功夫、境界,在未来一定会有大成就。这不是人生之乐事吗?这首诗里写的也是一种见性起修、见性修丹的方法的次第与境界,非常好。《玉仙灵诀拾珍·99·定在见修明》心定性自慧,正念一步田。三光照后生,一字耀光华。武道友问如何入定得慧,张老师如是答。这首灵应诗非常好。心定性自慧,心定下来了,本性的智慧自然显现。六祖慧能说:“自心常生智慧。”又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我经常勉励道友们决断人生的很多重大事情,先把心宁静下来,答案自然会在心中呈现。这就是定能生慧的道理。我对丹明、岸灯都说过,他们负责“益生文化群”的问答时,不要怕,不要紧张,心定下来,答案就会自然出现。他们两人的体验果然如此。这就是定能生慧的道理。我们读禅宗书籍,很多禅师,修行之初,文化程度并不高,一旦开悟见性,大智慧自然就生发出来了。六祖慧能如此,八指头陀也如此。六祖不识字,但能演说大乘了义佛法而成《坛经》,八指头陀敬安禅师,原先不会写诗,开悟之后,开口就有了“洞庭波送一僧来”这样的千古奇句。我写的很多书,特别是注解道家经典如《道德经》、《参同契》等,都是在一种宁定境界里快速完成的。?紫阳真人在《戒定慧解》里论述三者的关系说:“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要修定,也要持戒,坚持某些不可动摇的原则、底线,道德败坏了,戒就破了,定就散了,慧就变了,会变成妄心和魔障。戒定慧三者不可分,三即一,一即三。后面还会讲到这个“一”。《大智度论》里说“一切神通智慧,皆从禅定生”,神通也与禅定有关。要修成禅定,自心先要定下来,没有杂念、妄想、邪念等。我们观想、炼气、存神、数息、守窍,本质上都是在修炼心的定性。佛经里把定解释为“善的心一境性”,善,也是修心境界,自然也是道德境界,而“心一境”是专笃,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性”,是善与专笃之“一”成为习性、心性、本性、性能、性质。道教修炼里的“守一”也是修定。如何达成“守一”之“一”,方法很多,比如持咒、念佛、修观、观呼吸等等。正念一步田,修定,不只是做功夫,还要有正念,决不能有邪念、妄念。正念根于正见,要有正确的见解、见地,即思想、认识要对。这样,有了正见、正念,就能一步到位。田,也可以指人体的丹田即人身重要的一些关窍,道家、密宗都讲究守窍,容易聚气凝神。守的意思,用白玉蟾的话说,就是“用志不分”,其作用就是“乃凝于神”,这就是定。所以,前人也用“凝定”一词,即是“凝神入定”的简称。我们经常讲的“意守丹田”就是凝神入定的方式之一。我讲授的“闭息鼓腹法”,也能凝神意守,闭息鼓腹的过程,只要专注,就自然而然地意守丹田了。三光照后生,三光,在天地为日月星三光,在人体为精气神三光。外三光可以称为“外药”,人体的修炼本身就与天地自然、日月星辰有关;内三光即是“内药”。?三光照耀,而后生出定慧。身心内外一定会有光明生起。如《楞严经》所言:“静极光通达,明极即如来。”静极,就是定境,定境里必然有光明生起,才是正定。没有光明生起,一是不能入定,二是偶然入定,也会成为迷定,会有危险。佛教有位如来,叫“定光如来”,这名号也是表法的,定中必定有光生起,光生极致遍法界,就是如来境界。又,“后生”,在甘肃方言里也是对年轻人、小伙子的称呼。所以,“三光照后生”,也可以理解为三光照耀着年轻的修行人。一字耀光华,一定要“守一”、“归一”、“致一”,达成这个“一”,就是静定,就能在静定中显现生命的光华,看到本性的光明在照耀,智慧的光明在显耀。第一句讲到了心定智慧自显,第二句讲到了要在正念的护持下守一,三四两句,讲的是入定后的光明相,故而有光华照耀之境。次第清晰,论述明了。这样,修定开慧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定境一定与实修有关,特别是与气脉的修炼有关,不修气脉很难入定。所以这里特提到了“正念一步田”,丹田问题,代表气脉修炼,也代表守窍等方法。灵应诗要灵明自悟,就很容易懂了,并把此理法融化到自己的修学中去。如果你懂得一些基本的修道理法,则这首灵应诗与注解,就能帮助你修定。《玉仙灵诀拾珍··明师看缘分,愿大师缘成》师为儒子荣,光照圣人贤。明师看缘得,大善父母恩。武先生问今生可否遇到明师或大善知识,张老师如是灵应。每一个修道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自己能否得遇明师。明师之于修道,是指南针,是保护伞,是接引者,是玉成人。师为儒子荣,儒家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儒家把师的地位摆得极高,“天地君亲师”,师与天地、君、亲相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这是儒家对师的尊敬之语。在儒家,能为人师是很荣耀的事情,为人师是人生尊荣。孟子的人生三乐中,其中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也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是有弊端的,儒家把“误人子弟”看成是很严重的问题。作为老师,是人生的荣幸、荣耀,那就一定要做个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大儒韩愈对为师者职能的概括,贯通古今中外,出世入世。光照圣人贤,老师之光,照亮圣贤之路。一切圣贤皆有师。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些圣者都有师,师代表着传承。韩愈《师说》里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都有师,圣人越来越圣,在于圣人能虚心就学,尊师重道。?明师看缘得,明师即是明道之师。明白、明了、明达、明彻证道之理、入道之法、修道之术、得道之诀并有一定的实修证验者。这样的明师才能传道、授业、解惑。明师与弟子之间的师徒、师生关系要看缘分。缘分才是关键,如果师徒之间不具缘,即便是好学生与明师相遇,也很难彼此成就。弟子成就明师,明师成就弟子。弟子成就明师,明师门下会有得意弟子传承法脉;明师成就弟子,能把法诀传给具缘弟子而使之成为人天导师。禅宗很讲究师徒缘分,有的弟子在某大师那里不能开悟,大师会介绍另外的禅师,一去之后,能很快开悟见性。大家读《景德传灯录》与《五灯会元》,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澄源的散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启发的故事》里提到一位女士向我求一个修道的名号,我读了她的信后,为她取名“法光”,并解释说:“给你取一个修道的名号,叫‘法光’,有点阳气,像个男性的名号,更好。法本身能生光,此其一;修炼道法如金光咒而能使身心生光,此其二;希望日后有能力将法门发扬光大,此其三;法界本身即是大光明,此其四;一切法从真心生,一切法归于究竟真光即常寂光,此其五。有此五意,可知法光名号,不可思议。这五意入心,即有很大加持力量,来自自性之光,来自法界之光。勉之。”次日,法光读了信,给澄源说:“今早收到陈老师给我的法号——法光,我觉得太神奇了,因为最近练功时有种光明入心的感觉,特别无畏敞亮感,感觉心里有了一束光,昨晚的日记也写了这感悟。早上看到我的法号,只能感叹陈老师太厉害了。”读了她给澄源的信,我在日记里写到,“其实,这个名号我一个多月前就想好了,如果谁来求取一个修道名号,我就给他(她)。这期间有多位求名号,因缘不契合,我谁都没有给,在等一个合适的具缘的人。等了一个多月。名号从我的定境中生出的,要给因缘相应的人才行。昨晚才读了她的来信,于是就把法光这个名号给了她。看了她给澄源的信,就知道这个名号与她是非常相应的。”一个名号也讲究缘分,也有必然的缘分。我在年在终南山黄龙洞第一次见到智光禅师的时候,禅师说:“我等你好久了。”然后问我:“你妈生你时做过什么梦没有?”我说:“我知道生从何来。”其实在我没到陕西的前一年就在禅定中看到了禅师。禅师为我取名“宗法”。这是一段缘分。年第一次见到张玉仙老师时,张老师说找我几十年了。我就是命中注定能解她灵应诗的人。写这一段的时候,张老师刚好打电话给我,刚给我发来了很多年前她灵应的丹诀《修身了凡》,了凡,是了脱凡身、了脱凡尘之意。张老师要我注解给大家看。这也是缘分。古人的故事很多就在那里。我讲自己的经历,会有更多的时代性与亲和性。?师徒之间、师生之间一定要有缘分,善缘、恶缘,终身缘、半途缘,成就缘、接引缘,魔障缘、清静缘,都是缘。缘从心生,心善、心诚、心真、心正、心清,自然就会是善缘、终身缘、成就缘、清静缘。要寻找明师,一定要发愿,发菩提心,这样就容易在冥冥中与明师的道心感应而有善好的师生缘。大善父母恩,父母生养了我们,有恩于我们。修道上,师尊对我们有“再造之恩”,是法身慧命之父母。儒家把师的地位与父母相提并论,道理非常深刻。肉身父母之恩是大善,法身父母之恩也是大善。所以,要像孝顺亲生父母一样要孝敬恩师,并要回报师之传道再造之恩。《楞严经》里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吕祖诗诀里说:“一朝认得长生路,须谢当初指教人。”这里都有对恩师的感恩。老师并不要感恩,但我们的感恩就是修行。《玉仙灵诀拾珍··健康道与解脱道》养生自康健,修行入自围。乐观益长寿,福德双培育。张道友问健康修行如何做。张老师如是灵应。“健康修行”是个大概念,有多层次的涵义。至少包括,一,身体健康而修行;二,心理健康而修行;不出偏、不出错、不入魔、不退堕地安全修行。一般人注重第一层面的,身体健康而修行,而忽视了后两个层面的问题。即便注重了心理的健康,也常会忽视修行本身的安全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涉及修道的见地、方法、老师是正是邪的问题。最近,我听到了多位博友讲了自己的修道经历,特别是女性道友,遇见了邪师、伪师,有的还被骗财骗色,身心受到巨创。这也与安全修道、健康修行息息相关。相关问题大家自己思考。养生自康健,修道者要学会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全世界只有中国最全面,最系统、最完善、最久远。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养生的理念,《道德经》里有“摄生”之说,《庄子》里有“养生”之说,《黄帝内经》里提倡“上工治未病”。道家道教、中医家的养生之道是一个大系统,丹道的所有筑基法门都可以归到养生术里。养生的目的是健康、不病、长寿。要主动养生。丹道法门,小乘初修就是养生,所谓“安乐延年法”,安是不病,乐是因为不病、健康而快乐;延年是长寿。?我过去把养生法门称为“健康道”,道,包括一切关于健康的理论和方法。把修炼宗教境界里的超越之道称为“解脱道”。没有健康道,很难谈解脱道,很可能,大道未证身先死。因为,人的衰老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养生悟道的速度。一息不来,命非我有。养生,对于修道者而言,除了健康快乐地生活,更重要的是延寿,并为修证解脱道打下坚实的身心健康基础。“身安则道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有时候,是否有机会悟道也要看长寿。就像齐白石与黄宾虹两位国画大师,假如他们都是在七十岁左右辞世的,那么,他们也就是个著名画家。正因为他们都活到了九十多岁快一百岁了,他们才成了世界级的大师,立足千古的大师,走进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文脉的大师。长寿在他们是成为大师、得大成就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长寿,才有了他们衰年变法的尝试与成功,而正是这基于晚年的成功才奠定了他们泰山北斗一样的地位。修道上也是此理,年高身健,在修证上会有更多时间、更多机会。所以,健康道很重要,养生很重要。修行入自围,在保持健康的基础上修行,自然就入围了,进入那个圈子那个境界那个范畴那个王国那个玄界。这都是入围。你的心量有多大,你入围的“围”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坐井观天者,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要入围,要提升自己,要扩大这个“围”,直至这个围即是道即是法界,这时候就一定是得道者。乐观益长寿,人要乐观,乐观本身有益于健康,有助于疗愈,有成于长寿。这在今人,已是常识,不必再解释为什么乐观有助于长寿,这话题讲起来就没完没了,心理学家有心理学家的理论,生理学家有生理学家的解释,即便是一个常识,也可以有无数的解释。从中医、道学、佛教都能解释,比如中医认为乐观者气血流动通畅,就容易健康;道学家会说,“喜生阳,悲生阴。”乐观有助于阳气的生发,阳气生发了,人就长寿;佛教会说,人乐观了,就容易破除无明烦恼,从而长寿。这些都是解释,都有道理。但要真正乐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的人天性里少了乐观的性情,如林黛玉一样,遇事爱悲伤。有的人的人生遭遇太苦,也不容易乐观。乐观两字要做到,需要境界,需要悟达,需要明理,也需要洒脱。乐观与天性有关,但也可以慢慢培养,这就是明理与修养上的事情。?就说我父母,都经历了民国,经历了建国初期到文革的冲击,都受尽了苦难,但我母亲生性乐观、豁达,我父亲就相反,经常唉声叹气,情绪悲观。我父亲在他72岁时患肺癌辞世了,想想,也与他平生压抑多、苦难多、悲伤多有关,中医讲“悲伤肺”。林黛玉就因为“悲伤肺”而早亡。我记忆里,因为家里贫穷,他经常哀叹,甚至因此夜不能寐。我母亲乐观,活到86岁,我母亲的二姐比我母亲还乐观,活过了百岁。福德双培育,健康、长寿,是一个人的福气、福分。命理上讲,也是这样的。我大表兄懂命理,我小的时候他曾经给我父亲和母亲说过这样的话:“姑父,你命苦,儿孙们的福你享受不上。我姑姑命好,儿孙的福能享受上。”这话大概是年左右说的,我父亲是年辞世的,那时候家里还比较困难,父亲没有享受上我们弟兄多少福。我母亲是年辞世的,这时家道好起来了,母亲也享受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生活也好起来了。母亲78岁时还来北京居住、游览,去看故宫,去看毛主席纪念堂,游性十足,脚力比澄源都好。修德可以培福,古语也说“厚德载福”。福德是分不开的,修德可以生福、集福、培福、载福,生而能明道修德,本身就是一种福。这首诗最后落在福德上,能修道,本身是大福乃至是至福。而修德,本身是修道的重要环节、重要方法、重要法则、重要原理。要顶礼这样的好诗。《玉仙灵诀拾珍··修行尺度在德行》修行问公尺,佛光映自身。内外贵德品,修身养先天。吴道友问修行,张老师这样答复。这首诗非常好,讲了修身与养气的关系。修行问公尺,修行有公尺,公众的、公开的、大众认可的尺度。这是什么呢?是内外之品德。第三句里解释了。就像我们说某某是个好人,则人们对好人就有公共的、大众认可的评判尺度,比如,好人一定要善良,好人乐于助人,好人行善积德。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共尺度,如何能认定一个人是好人呢?坏人与之相反,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伤害他人,罔顾道德法则等,这是对坏人最基本的评判。对于修行者的基本评判,有信仰,善良,慈悲,做功夫,有一定的内证体验,有毕生对形而上道的追求,有大愿、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公尺,如何能认定一个人是修行人呢??修行者做好事,好人也做好事,好人做好事有福报,修行人做好事也有福报。好人不修行,福报会转化成福气、好运、长寿等。修行人修行,并不执着于好事本身,则好事的福报会转化成元气,转化成遇见明师、得到法诀的因缘,会转化成证道的资粮等。同样做好事,福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像一首歌里唱的,“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杆秤是“公尺”,是因缘果报法则。灵应诗里有大智慧,看起来很简单易解的“修行问公尺”,真正详细讲起来,内涵非常丰富。佛光映自身,此君与佛法因缘深厚。佛光映照修行者,说明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或者契入了法身光明。佛光,也可以是自性之光,自性的佛光映照自己,也是修行里常见的现象。这三者,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一体的。自性之佛光,可以象征报身;法界之光明,可以象征法身;诸佛之光明,可以象征化身。法、报、化三身也是一身,也可在一心一念之间圆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去理解“佛光映自身”,直达本质。我这样解释,也是因为我对这三者都有一定的体悟。在修证中,既见过自身的光明境界,也见过遍满天地万物的大光明境界,更见证过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光明。这句诗非常美,也是究竟的法语,有功夫境界,也有法界本质。内外贵德品,内在的品德或德品,是一个人的慈悲心、功德心、善心,是内在的修养如虔诚、谦卑、温柔、恭敬等;外在的品德,就是一个人所展现出来的良好素质、高尚道德、高大人格等,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外是统一的。有高贵的内心,必然有高贵的品行。知行合一,表里合一。世间有很多修道者,特别是修道界的老师,言不由衷,给别人讲道理,会大谈要如何持戒,要如何慈悲、善良、无我、不贪,可背地里,某些老师的私德非常成问题,贪婪,自私,贪财贪名贪色,利用一切手段骗财骗色。这样的故事,大家听到的太多了,那些老师中,不乏被世人尊称为“大师”、“上师”、“宗师”、“活佛”一样的人。他们的事情,有的在民间流传,有的被媒体报道,有的还成了法院审理的案件,有的被政府定性为邪教。要做到“内外贵德品”,非常不容易。贵,是珍视、贵重、看重的意思。贵,引申一下,也有高贵的意思,“贵德品”,看重德行和品性;也可以说,看重高贵的德行和品行。修道者,一定要砥砺操行,绝不苟且,绝不放纵自己。一定要精严持戒,一定要坚守信仰。无苟且之心,有坚守之义。这样去修,才能与道相应,也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修身养先天,内外品德高洁,这才是修身的境界。如朱熹所言,“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就是修身的境界。?这样修身了,就能养先天之气,就是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注意这里的“直养”的“直”,就是正直,儒家所言“直道不朽”。我太祖父七十大寿时,乡绅们送他的匾就是这四个字,我自小目睹之,父亲也经常讲这四个字的内涵,对我的品性起到了良好的导引。小时候,二哥还把“猛志长存”与之相配,成为对联。三哥上中学时,还以隶书书写了“直道不朽,猛志长存”而在教室里展出。“义与道”,就是“道义”。不慊于心,就是没有让人惭愧、不安的心行。自己对自己是满意的,而不是不满意的。这里讲到“善养浩然之气”的前提是直道、道义、无愧,这正是修身境界。这样,浩然之气会自然生出、生成,而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让人去获取。养气莫先于修身。先修身,后养气,则所养就是先天之气,浩然之气。在修身境界里去养气,则所养就是先天之气、浩然之气。修炼的道理,不外乎此。一些人练功出偏,除了心理、方法上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修身境界不够,不足以“以德御气”。《玉仙灵诀拾珍··修行,敢问路在何方?》善需三代三,道传五千书。路在人间走,三品合上田。谭道友问修行的道路。我用了“敢问路在何方”做标题,大家都熟悉这是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里的一句歌词,下一句是“路在脚下”。而张老师这首灵应诗里说“路在人间走”,灵应诗与歌词之间也有微妙的相应。此君修道的缘分很深。如果是问修行的方向,那就专心修道吧。善需三代三,善心、善行、善德、善功,需要三代又三代的传承、积累,即六代人的积累。读到这句,我想起了一句古人的联语:“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百年也就是五六代人。我太祖父是清末、民国在当地有名的大善人。我是他的第四代孙,我二哥有了孙子,我二哥的孙辈是第六代,也就一百多年时间而已。积德百年,会因此积累家族的元气、福德。这句与“善需三代三”是一致的。三代三是六代。《孟子·离娄章句下》里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子的阴德之泽,对于家族,到第五代也就会享受完了。大家看过《红楼梦》小说或电视剧,我最近在听《红楼梦》,就以此为例。?贾宝玉是荣国府荣国公的第四代,贾宝玉有个侄儿贾兰,是荣国府的第五代,到贾宝玉、贾兰这一代,荣国府衰落了,并被查抄,便应了“五世而斩”这句话。我把荣国府五代关系简单列于下:荣府第一代:贾源,荣国公。第二代:贾代善,贾源之子,袭荣国公,妻史家小姐,即贾母。第三代:贾赦,贾代善长子,袭荣国公,现袭一等将军,妻邢夫人,未养;贾政,贾代善次子儿子,现任兵部员外郎,妻王夫人。第四代:贾琏,贾赦长子,捐同知。贾琮,贾赦儿子,年幼。贾迎春,贾赦长女。贾元春,贾政长女,入宫任女史,后晋封为凤藻官尚书,加封贤德妃。贾珠,贾政长子,早亡,留一子贾兰,妻李纨。贾宝玉,贾政次子,人称“宝二爷”。贾环,贾政三子,庶出,母赵姨娘。贾探春,贾政幼女儿,庶出,母赵姨娘。五代:贾兰,贾珠之子。荣国府、宁国府之所以败落,更主要的是贾府这些年没有积德,贾府里如王熙凤,作恶很多。“三代三”,五世而斩,到第六代就需要继续努力。《红楼梦》最后有“兰桂齐芳”的预言,是贾府第五代,会努力振兴家族。第二代荣国公叫“贾代善”,名字里还有个善字,至少这一代人知道修善是兴家之本。贾母是贾代善之妻,从《红楼梦》里看,她是个善良、慈祥之人。?灵应诗里有很深的智慧,“善需三代三”,涉及到了儒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重要观念,以及如何保持家族、祖上恩泽、福泽的相续、延续问题。道传五千书,要修道,就需要学习、研究、实践《道德经》。《道德经》又称“五千言”,是老子传道人间的圣书,也是修道的根本经典。守住《道德经》,就守住了根源。路在人间走,如何修行?在人间修,在世事中修,在生活中修。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居家修道,在生活、工作、家庭、事业里去修行。这也是“路在人间走”的真意,也是未来修道的趋势。三品合上田,怎么修,怎么做功夫?修炼丹道,顺各自的因缘修上中下三品丹法。下品丹法是中品、上品丹法的基础,最后,修炼上丹田。上丹田乃炼神之所。无论哪一品丹法,最后都要归在上丹田炼神上。紫阳真人所谓“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在乾家交感宫。”乾家交感宫即是上丹田、泥丸、天谷,乃元神之府。白玉蟾真人在《修仙辨惑论》里对三品丹法有如是传述: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水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也,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为药材,以行住处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中品丹法,以心肝脾肺肾为药材,以年月日时为火候,以抱元守一为运用;下品丹法,以精血髓气液为药材,以闭咽搐摩为火候,以存思升降为运用。这是陈泥丸真人传给白玉蟾的南宗丹法心髓。上中下三品丹法之间是层次关系,彼此很难分开。这在于,“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紫阳《悟真篇》),有为的功法是无为境界的根基。所以,不要小看下品、中品丹法,这是上品丹法的根基。不要好高骛远,而要打好基础,踏实修行。《玉仙灵诀拾珍··科学与玄学的通道在哪里?》科学五千年前定,哲理宇宙观太极。文苑理敬先古书,国贵人贵先天贵。朋友郭先生问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宇宙与生命的结局、生命与六道众生和未来的结局。这是个大问题,灵应诗里未必能准确回答,但大方向在其中。郭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做科研,也好道,我曾为他取名“玄真”,寄望他能在科学与玄学上能打通一条道路。这条路,必定存在,严新先生曾经和科学家陆祖荫、朱润生、李升平等做过很多探索,包括理论与科学实验上的探索。在西方,卡普拉、威尔伯等都在理论上探索,这些年,国内的朱清时院士受南怀瑾先生的影响,也在做这些探索。我不懂现代科学,只是粗浅地读过一些相关书籍,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