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確實有很好的抗動脈硬化作用
但並非古代最好的延年益壽方藥,也並非人人都能服用,本文彭堅老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爲大家分享真正好用的三首益壽延年方劑,及其組方、制作、化裁加減以及使用心得,更有臨床驗案爲證:小小丸藥,堅持久服,不僅強身健體,亦可救危急,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萎縮等中老年病症效果卓著。
延年益壽的有效方劑:中醫治病養生最重要的手段之壹是方劑,而不是單純的壹、兩味藥,因爲方劑有合理的組合,能照顧全面。曆代益壽延年的名方不下千余首,要辨證地選擇,才會有效。
中醫無論治病養生,壹旦用藥,首先就要辨陰陽,分寒熱。不要以爲陰陽是抽象的哲學名詞,壹般人搞不懂,其實壹旦結合臨床,就很具體實在。《黃帝內經》說:“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陽虛的人怕冷,陰虛的人怕熱,這是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俗話說的,有的人屬于寒體,有的人屬于火體。
陽虛有寒的人除了怕冷之外,往往體溫低,基礎代謝低,心跳慢,精力不足,睡眠時間長。陰虛有熱的人除了怕熱之外,往往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容易出現口苦、大便幹結、咽喉疼痛等“上火”的現象。
兩種不同的體質,主要來自于遺傳,有的則是後天營養失衡或患病所致。人的壹生,由于內分泌的原因,體質也可能要發生壹些階段性改變,並不是壹成不變的。還有的人屬于陰陽兩虛、或寒熱錯雜,或外有寒、裏有熱,在用藥養生的時候,要細心地剖析。
除了考慮陰虛、陽虛,寒體、火體之外,還要分先天、後天,這是治病養生的根本。“先天之本在于腎,後天之本在于脾胃”。中醫的腎,不是指西醫的腎髒,而是指人體的三大功能,即泌尿功能,生殖功能,生長、發育、衰老的機制,中醫的脾胃,也不是指西醫的脾髒、胃,而是指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代謝的三大功能。必須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抓住兩個根本進行合理的調節,才能獲得長壽。
現在中老年人很流行服六味地黃丸,用以延年益壽,經臨床實驗研究,六味地黃丸確實有很好的抗動脈硬化作用,但並非古代最好的延年益壽方藥,也並非人人都能服用。有的人吃了感覺還好,有的人吃了腹瀉,胃不舒服,有的人吃了越來越怕冷,有的人吃了反而上火。
六味地黃丸是中醫廣泛用于治療腎陰虛的“祖方”,共六味藥:熟地補腎,山藥補脾,山萸肉補肝,複又以澤瀉利腎中之水,伏苓祛脾中之濕,丹皮清肝中之火,稱作“三補三瀉”。名曰補腎,實則肝、脾、腎兼顧,著眼于整體;雖是補劑,卻補中有瀉,給邪以出路。藥味平和,剛柔相濟,開合適度,非常符合中醫“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則,完美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法思想。
由于整個藥性偏涼,所以主要適合于腎肝脾的陰虛證。中老年人經常出現腰酸膝軟、舌紅口幹、頭暈耳鳴等症狀時,用以養生,是對證的,長期服也不會有副作用。慢性腎炎、婦女更年期等屬于腎陰虛的人也適合。然而,腎陽虛弱的人,會越服越怕冷,脾胃氣虛的人,服了拉肚子,火氣旺的人,服了咽喉疼痛,長痘疹。有些人根本不懂中醫要辨證論治的道理,說要養生,統統開六味地黃丸,出現了不適,就把賬算在中藥“有毒副作用”的頭上,豈不冤哉!
其實,六味地黃丸曆來主要用于治療疾病,並不用于養生,它原本出自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用于兒科疾病的,主要治療小兒發育不良,後來推廣到治療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疾病,從來沒有納入到古代延年益壽的名方中。
曆來比較推崇的延年益壽方並非六味地黃丸,只是因爲目前對這首方的現代研究比較多,而其他方“養在深閨人未識”,幾乎缺乏研究,人們才誤以爲六味地黃丸是中醫抗衰老最好的藥方。例如,清初《張氏醫通》所載的“清金壯水丸”,就比六味地黃丸養生效果好,它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麥冬、五味子滋養心肺,這樣壹增添,使心肝脾肺腎五髒之陰均都得到滋潤,較之六味地黃丸更全面,後人稱之爲“八仙長壽丸”。現在的成藥叫八味地黃丸或麥味地黃丸,但也只能用于陰虛的人。
曆來比較推崇的延年益壽方非常多,如青娥丸,瓊玉膏(成藥叫青春寶),七寶美髯丹(成藥叫烏須黑發丸),人參固本丸,河車大造丸(有成藥),延生護寶丹(成藥叫延生護寶液),龜鹿二仙膏,龜齡集(有成藥),首烏延壽丹,還少丹等,各有其特色,適合于不同體質的人群。
古人強調服延年益壽方宜緩補,不宜峻補,宜用尋常之藥,不宜用貴重藥品,宜持之以恒,不宜壹曝三寒。其中,屬于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的,宜用首烏延壽丹;肝腎陽虛,心腎不交的,宜用還少丹;屬于脾腎兩虛的,宜用萃仙丸。
壹、首烏延壽丹:何首烏72克、菟絲子16克、豨莶草16克、冬桑葉8克、女貞子8克、金銀花4克、杜仲8克、懷牛膝8克、生地4克。
以上各藥按30倍的份量稱好,經制作後研末大約4.5公斤。再以金櫻子、黑芝麻、旱蓮草、桑椹子各克濃煎成膏狀約2公斤,兌入以上藥末,加適量煉制過的熟蜜,制成蜜丸,每服10克,壹日2次。壹料藥大約9公斤,裝瓶收好,冷藏,可服壹年左右。
這首方的制作程序頗爲複雜,何首烏須用黑豆汁浸泡,九蒸九曬,豨莶草、冬桑葉、金銀花須用蜂蜜、白酒拌浸,蒸曬,女貞子、菟絲子、牛膝須用白酒拌浸,蒸曬,杜仲須用青鹽、姜汁拌潮,炒斷絲。
加減法:陰虛之人,加熟地克,陽虛之人,加附子克,脾虛之人,去生地、加人參、黃芪各克,頭暈,加天麻、玄參各克,目昏,加菊花、枸杞各克,麻木加天麻、當歸各克,肥人痰多,加半夏、陳皮各克。
這是按以上30倍的份量確定的劑量,在加減以後,君藥何首烏的重量,應是所有藥物重量之和,用方心得:這個藥方宜制成蜜丸,不宜煎飲,若能如法炮制,又肯堅持久服,不圖速效,不因其藥物平淡價廉而輕視之,對于陰虛火體之人,確有很好的延年益壽的作用。古今許多名醫都用過它,並且高度贊賞其療效。
我的導師周壹謀先生從清代康熙年間的《石成金長生秘訣》壹書中考證出:最早服用延壽丹的,是著名的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雖年至耄耋,服後須發白而複黑,精神衰而複旺,活到八十多歲。董其昌將丹方傳授給清初的陳遜齋,陳早年爲官,晚年攻醫,到七十五歲時,大病幾危,須發全白,走路氣喘,要人攙扶,服用延壽丹壹年,頭發全黑,胡須黑了壹半,行步如飛,登南京雨花台時,竟然先友人而上,敬其神效,于是付梓廣傳。康熙年間,石成金從陳遜齋處得到此方,重新刊印。道光27年(年),錢濤又壹次刊刻。
就我的閱曆所見,最早讀到的是清末名醫陸九芝《世補齋醫書·卷八》“老人治法”壹文,文中極力贊揚此方,認爲是老人滋補最好的方劑,他在寫這篇文章時,年近70歲,雙鬓不見二毛,燈下猶能寫小字,歸結于長期服用此方的效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又撰長文推薦,幾年後,李聰蒲先生再壹次著力介紹。
此方的特點,是使用不寒不熱的平和之藥滋養陰精,通過長期的緩補,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效果。秦伯未先生將其適應症歸納爲六點:凡屬年高,而稍有勞動即感疲乏者:用腦即覺頭暈耳鳴者:脈搏和血壓容易波動者:步履乏力,多立腰膝酸軟者:四肢筋骨不舒,似風濕而非風濕者:無症狀表現,經檢查動脈硬化或心率不齊,強弱不勻者。
這些多是老年人的常態,只要沒有陽虛內寒的現象,也沒有痰飲和便塘等宿疾,均可用首烏延壽丹治療,中風壹證常常致命,而其先兆大都爲血壓高,頭昏脹痛,手肢發麻,煩躁失眠,大便困難,不能用腦,如果再有性情急躁,精神緊張,疲勞過度,或嗜好煙酒,不禁房事,隨時有卒中即腦出血的危險。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能滋腎養肝,調和氣血,舒適經絡,可以預防中風,故稱延壽。
首烏延壽丹與六味地黃湯、大補陰丸、左歸丸、大造丸等幾首著名的養陰方,認爲後面的諸方所用的丹皮、黃柏、知母等寒涼瀉火藥,顯然不宜于老人久服,尤其方中多用地黃滋陰,陰寒凝滯,殊不適宜于老人腸胃薄弱者。只有首烏延壽丹,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堪稱養陰平劑。
二、還少丹:熟地30克、山藥45克、山萸肉45克、伏苓45克、杜仲30克、牛膝45克、肉從蓉30克、巴戟天30克、楮實子30克、枸杞子30克、五味子30克、小茴香30克、遠志30克、石菖蒲30克,研末,爲蜜丸,每服10克,日二次。
本方“大補本氣虛損及脾胃怯弱,心忪恍惚,精神昏聩,氣血凝滯,飲食無味,肌瘦體倦,目暗耳聾。五日有力,十日眼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奕,壹月夜思飲。此藥無毒,平補性溫,百無所忌,久服勞齒,身輕目明難老,百病俱除,永無病疾行步輕健。”據近代人謝觀的《中國醫學大辭典》介紹:“還少丹大補心腎脾胃四經虛損,治精血不足,精髓不固,飲食不進,發熱盜汗,牙龈浮腫,神衰力弱,腰酸體倦,久服輕身還童,婦人服之,澤容顔,暖子宮,去壹切病。”
明代的《攝生衆妙方》在這首方裏再加壹味續斷,名“打老兒丸”,據傳出自華佗,顯然是附會之言。稱:“治五勞七傷,陽事不舉,真氣衰弱,精神短少,不能行走,小便無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兩腳麻冷,不能行立。”
由于這兩首方的名氣之大,古代有好幾種版本的“打老兒”之說,大率被打的老兒都在百歲以上,打兒子的老婦年約壹百六十幾歲。
三、萃仙丸(驗方):蓮子蕊克、蓮子肉90克、山藥60克、伏苓60克、欠實克、續斷90克、補骨脂90克、核桃肉60克、金櫻子90克、韭菜子60克、枸杞子克、沙苑蒺藜克、菟絲子60克、覆盆子60克、何首烏克、龍骨90克、黃魚鳔90克、人參60克。以上藥爲蜜丸,每日兩次,每次9克。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這是戶部尚書山東王人隺呈獻給康熙皇帝的養生秘方。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三日,王尚書上朝,康熙見他年已八十,仍然跪起輕捷,問他常服用什麽藥方養生。王回答說長期服用陳調元介紹的萃仙丸。陳本人服後,八十尚生壹子,享年九十六歲。康熙得方後,當即命太醫院依方修合備用。
用方心得:我認爲這首方的確設計得非常出色——原方從參苓白術散、金鎖固精丸、水陸二仙丹、聚精丸、青娥丸、五子衍宗丸等名方化出,去掉其苦澀、滋膩礙胃之藥,加上芳香醒脾而壯陽的韭菜子,全方滋脾陰,暖腎陽,脾腎雙補,陰陽並調,不寒不熱,口感亦佳,頗費了壹番心思。
清初名醫張石頑的《張氏醫通》載有“經進萃仙丸”,說:“康熙癸酉,太常伯王人隺進。”《張氏醫通》所載方共九味藥,只取了上方的壹半,再加山萸肉,共十味,即蓮子蕊、續斷、欠實、金櫻子、枸杞子、沙苑蒺藜、菟絲子、覆盆子、山萸肉,治療性功能減退,腰酸膝軟,遺精早泄等,壹改延年益壽之方爲治病之方,說明臨床家看重的是治病的療效,但也證明《清朝野史大觀》所載不虛。
清宮內府中,有壹首“八仙膏”,用人參、苡米、蓮子肉、欠實、山藥、伏苓等做成糕點服用。有人觀察其對脾虛患者和老年人的療效,長期服後,有明顯地改善脾虛和衰老症狀的作用,試驗研究結果發現,能提高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蘿蔔素濃度,提示其能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萃仙丸”的組成,除了包含“八仙膏”的健脾藥物之外,在益腎方面,作了更大的延伸,而且選藥非常精當,延年益壽的作用,可能在“八仙膏”之上,但無人研究。
以上三首方,在延年益壽方面,各有特色。首烏延壽丹與還少丹均以滋養肝腎爲主,前者適合于肝腎陰虛、陽氣偏亢之人,藥性稍偏涼;後者適合于肝腎精血虛、心腎不交、而陽氣亦不足之人,藥性稍偏溫。對于脾胃虛弱之人,兩方均不適合,服後容易出現飽脹、腹瀉之症。萃仙丸則脾腎兼顧,對于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胃口欠佳,經常腹瀉的老年人,最爲適合。
延年益壽是壹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又必須看作是壹個綜合工程,與起居、飲食、環境、鍛煉、情緒、性生活等密切相關,這壹點在《黃帝內經》中講得非常清楚,不能完全依賴藥物。即使想通過服藥養生長壽,也必須選擇對證的方,采用平和的藥,根據自己的生理情況,分階段地緩補、平補,細水長流,持之以恒,不圖速效,終身相隨。
最難做到的是這點,壹般人都缺乏耐心。特別是有的人喜歡聽信某些養生保健品蠱惑人心的宣傳,不辨寒熱虛實,不分生理階段,不能循序漸進,專用昂貴的藥物,壹味進行峻補,其結果適得其反。
山野壹僧、娑婆壹經
振海堂健康管理ZHTGYG好的白癜风专家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