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常见到有人张口即说,大夫我感觉我肾虚,是不是该吃点六味地黄丸?今天就来看看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
来源: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12g炒山药12g,茯苓、泽泻、丹皮各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足跟作痛,小便淋漓,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由来: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药。”
运用:肾阴虚。脾虚泄泻慎用。
上述内容来自中医《方剂学》,文中使用蜜丸,从滋补角度蜜丸更佳,但服用有不便处,现在多用小水丸。“小儿阳气甚盛”即俗话所说小孩养护“三分饥与寒”的来源。
肾虚为泛泛之论,具体到不同情况,可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等,所以不要一谈到“肾虚”就想到“壮阳”、“提高性功能”“金枪不倒”之类词,显得很污、很猥琐;也不要说“小孩哪有腰”,“年轻补什么肾”,好像只有中老年男人才需要补肾,其实不然。钱乙是宋代儿科名医,此方为儿科大夫所创,你可以想象了,它的最初用途是小儿发育迟缓。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肾的功能很多,是不是虚,是不是该吃六位地黄丸还是要辩证一番。
效验举例:
此例为我的同学,西医大夫,夜间烘热感,伴汗出,自服六味地黄丸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