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录自年4月18日,千聊,志广的直播间,同名课程。
今天一起学习一个常见的方子:六味地黄丸。
我建议给小孩吃六味地黄丸时,家长经常会问:小孩也能吃吗?很多人能接受大人吃补肾的药,但小孩能不能吃呢?我们先从这个药的出处讲起。
01
▼
出处和使用方向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介绍了六味地黄丸的很多使用机会,这与旧社会的生活水平有关,很多孩子先天和后天的发育都不太好。
肾主生长和生殖,跟人体的发育有很大关系。这个方子最常用的方向是小孩先天或后天发育不好。表现为:长得慢,牙齿、脖子软,囟门到两岁还没有完全闭合(正常情况是一岁到一岁半闭合)。中医有“五迟五软”的说法,身体总体发育慢,智力和其他方面比如讲话也慢一些,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六味地黄丸。这些是比较明显的指征。
今天讲讲六味地黄丸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希望有兴趣学中医的朋友或家长通过这次课,对医生运用这个方子有所理解。
02
▼
运用指征及具体表现
六味地黄丸的运用指征是肾精不足,具体表现有:
①神气不足,怯生生
望诊时首先看孩子的神气、神采如何。有的孩子神不足,或很容易表现出怯生生的感觉,这个孩子可能是肾有点弱。
②眼白相对多,眼睛相对怕光,容易流眼泪
中医有所谓的五轮学说,看眼睛:
白睛,即眼白的部分,属肺(或者由肺所主);
黑睛,属肝(或者由肝所主);
瞳孔,属肾(或者由肾所主);
目眦的血管属心(或者由心所主);
眼皮、眼周围的肌肉,属脾(或者由脾所主)。
通过观察这些来衡量内脏的问题,这就是五轮学说。比如看到喜欢的女孩子,瞳孔就会放大,这是肾气动的表现。
肝肾不足的小孩,在眼睛里有什么表现呢?
眼白相对比较多,肝肾所主的黑睛和瞳仁占的位置少。
眼睛比较怕光。正常人走到外面,太阳晒不会睁不开眼睛,但假如肾精不足,阴液不够,阳气相对比较亢奋,在太阳底下就会怕光,容易流眼泪,这也是使用六味地黄丸的指征。
方剂课本写着,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肾阴虚,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精不足的。
肾阴虚和肾精不足的不同是什么呢?
肾阴虚会有内热的表现,如两颧潮红,潮热、盗汗或口干。
但适合六味地黄丸的人不一定有很多热的表现,实际上,有一些是脸色偏白,而不是潮红,看上去白白的,偏怯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气和阳的不足。
肾阴虚是偏于热证,肾精不足是寒热表现不明显的。
③脸色偏白,人偏瘦
从望诊可以看到:脸色偏白,对应的证候是津不足,人多数是偏瘦的。
④舌形可能偏胖
六味地黄丸证,舌头会不会是阴虚所表现的比较瘦小、没苔、少苔或很红?
一般都不明显。这种小孩一般是体内困湿,也可能舌形稍为偏胖,使用时不能单纯看中医课本或百度,要抓住刚才所讲的要点。
⑤喜欢踢被子,或将手脚伸出被子外
这些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很喜欢踢被子,盖上被子又喜欢将手脚伸出来。
我小时候很喜欢抱着石凳子睡,或者抱着一个冬瓜睡觉,这样子睡得舒服。有时候喜欢抱着冷的被子,刚抱的时候体温被降下,抱久了就扔掉。
这些都是肾精不足,感觉有热的表现,这都是使用六味地黄丸的征象。当然也要综合评判。
⑥喜欢弯腰、驼背、蹲在地上
经常直不起腰背,喜欢弯腰、驼背、蹲在地上,都是肾比较弱的原因。肾主骨,骨头好像比较沉重,要蹲下或弯腰驼背才舒服。
⑦喜欢伸懒腰、尤其发脾气时爱伸手、蹬脚
有的小孩喜欢伸懒腰,将脊背撑起来像弓一样,也可以考虑使用六味地黄丸。
这种偏实的表现,是由于肝肾阴不足,造成肝气比较旺。尤其是在发脾气时,有的孩子喜欢躺在地上伸手蹬脚,这就是肝气需要发泄的表现。
如果手脚不抽搐,则不需要清肝,单纯用六味地黄丸补肝肾就可以对治了。
以上情形都是需要观察后得到的。
⑧生病之后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种是比较明显是生病的状态,如发烧、感冒或拉肚子之后,说不出话来,但胃口可以,这也是一种肾虚的表现,肾气升不上来,说不出话。这种情况也要用六味地黄丸补补肾。
除了小孩,大人出现以上情况,也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03
▼
六味地黄丸的“补”
有些书上写着,六味地黄丸是所谓三补三泻的一个方子。
三味补药:
熟地黄,补肾;
山茱萸,补肝;
山药,补脾。
三味泻药:
泽泻,泻肾;
茯苓,泻脾;
丹皮,泻肝。
事实是否真的是三补三泻?
假如真的是三补三泻,那补进去的东西岂不是泻掉了吗?
我们要理解好三补三泻,才能运用好这个方子。
我认真学习了《内经》,思考了关于脏腑的体和用的问题。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中,
所谓的三补是补肝、脾、肾三个脏的体;
所谓的三泻是补肝、脾、肾三个脏的用,让脏腑功能发挥更加顺畅。
肾主水,但水液停积的时候,要用泽泻将之泻掉。泽泻还有泻相火的作用(相火就是所谓的内热、欲望、亢奋这一类的东西),一些肾的脏东西停留着,就要将之清掉、泻掉,实际上是发挥肾主水的功能。
丹皮泻肝,其实是帮助肝发挥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补肝的体(指肝的阴、血)时,是否影响用的发挥(肝的作用和功能)?如造成气机的壅滞或肝火?选择丹皮,帮助疏肝也不至于出现肝火,或有肝火时也可以将之清掉。
茯苓所谓的泻脾,是配合、帮助脾运化水湿。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方子,所谓的泻也是补,补的不是形体而是功能。
看明白之后,就不用担心使用这个方子造成壅滞或滋腻太过。
如果是比较单纯的实证,就不适合使用这个方子。
如果是虚实夹杂且偏虚时,用这个方子是对的。
04
▼
服法
①服用多久?
丸剂,“丸者缓也”,丸剂起作用的时间比较慢,需要长时间服用。
服用时不要太急,有的可能要吃上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体质才能慢慢转变过来。给孩子吃时可以用蜡丸,切成小粒嚼着吃或化水服下都可以,吃小丸剂也可以。
②是否停药?
不用绝对地看到有痰,有湿气,或有肝火就停用,此方本身就有健脾、祛湿、清肝的作用。
如果胃口不好且有明显的肾虚表现,或者有内热的表现,如不肯睡觉、经常蹬被子(手脚是冷的),好像很怕热的样子,就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吃上这个药之后,其他问题都容易从根本上解决。
钱乙先生也讲过,春天咳嗽的小孩,是肺的问题见于肝。春天与肝有关,咳嗽要考虑是否因为肝肾不足造成肺经的克。本来肝在春天要旺起来,但肝旺不起来反而比较弱时,肺就有问题,这个时候也要考虑是否用六味地黄丸。
所谓的春是否一定指春天呢?早上也是一天的春天。如果是早上咳嗽,也要考虑是否肝的不足而造成肺的问题,这些都要很全面地考虑运用的指征。
-THEEND-
往期精彩回顾
怎么用藿香正气散(丸、水、液)
学会育儿,食养有方
上
学会育儿,食养有方
中
学会育儿,食养有方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