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本方为补阴代表方。六味地黄丸有滋阴补肾的作用,用于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状。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熟地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地黄丸”脱胎于《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并去掉肉桂、附子,名曰“地黄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方。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随之,薛己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六味地黄丸在治疗成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上甚为有效,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六味地黄丸也逐渐从儿科走出,成为成年人滋阴补肾的名方名药。如果有肾阴虚,或者是阴虚火旺的症状,服用六味地黄丸是有效果的。中医讲,阳易复而阴难生,所以滋补肾阴的过程可能比较长。六味地黄丸不仅在中国非常受欢迎,在东南亚、欧美的消费者中日益走俏。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六味地黄丸禁忌很多,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如果是寒湿性的疾病或者是感冒了,不建议吃六味地黄丸。患者已经感冒了,身体本来就很虚弱,补品往往是补不了的。同时对于寒湿邪毒也不利于清除。因此得了感冒或者有其他疾病,最好不要服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本身就是一种中成药,用来治疗相关病程的药物,如果说乱吃的话,对于人体会造成损伤,首先六味地黄丸主要治疗肾阴虚,如果肾阳虚的患者来说,乱吃会造成患者肾阳虚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另外乱吃六味地黄丸,对于人体的肝肾功能也会有一定的损害,而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而且会使原来的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新的症状,所以对于六味地黄丸来说,一定要询问中医师进行对症相关的治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