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六味地黄丸”,为了更好理解并互相印证,我们再来看一张与其颇有渊源的名方——肾气丸。
顾名思义,肾气丸主治在肾。不过它与六味地黄丸不同的是,本方主治肾阳不足证,而后者主治的是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
从药物组成看,本方比之六味地黄丸,仅多了桂枝与附子两味药。从药物剂量看,余药未变,而加入的桂、附占全方之比不到十分之一。
可令人意外的是,在地黄丸的基础上,仅加入两味占比如此之小的药物,却让方剂的功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可见,“方之精,变也”——方剂的精髓就在于变化(药味、药量等),来应对不同的情况。
追本溯源本方原名“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收载此方,故又名“《金匮》肾气丸”,后世多遵此方为补肾阳之方。
方剂组成干地黄八两(24g)
薯蓣山茱萸各四两(各12g)
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g)
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g)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现代用法:蜜丸,每服6g,日两次,白酒或淡盐汤(盐汤味咸,咸味通肾)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可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主治肾阳不足证。
肾阳不足可能表现为: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腹拘挛紧张;小便短少或反多,入夜症状更为明显;阳痿早泄;舌色淡,舌体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以上仅供参考,详情咨询医生)
证治机理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主治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脚气、转胞、小便不利等病证,它们皆由肾之阴精不足,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所致。
虚劳者,阴阳精血俱损也。腰者,肾之府,若肾精不足,失于滋荣,则腰痛而足膝疲软。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在五行中属水,故在身体中水液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肾阳虚弱,失于蒸化,必致水液代谢失常。
而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诸症,皆为水液代谢失常之变,宜温补肾气,助气化以利水。
方义解析传统方剂的组方原则在重视“君臣佐使”,所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药物与药物之间的关系就像君臣一样,互相协调,紧密联系,一起发挥更好的作用。
君药,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本方以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阴,填精益髓。
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本方臣以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薯蓣(山药)健脾气,固肾精、二药与地黄相配伍,即为“三补”。臣以附子、桂枝,温肾助阳,生发少火,鼓舞肾气。
佐药,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其他常见的还有佐制药和反佐药。方中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泻浊,通调水道之功。三者配伍,与“三补”相对而言,谓之“三泻”,即补中有泻,泻清中之浊以纯清中之清。
使药,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或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作用的药物。
全方以大队补精水之品为主,温补之品药少量轻,意在以辛热之桂、附化其阴精以益肾气。正如清代伤寒家柯琴所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曰肾气。”
案例分析
以上我们粗略了解了肾气丸,接下来看一看它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病案。
男,45岁,08年4月8日初诊。自汗已逾3个月,汗出异于常人,活动后汗出更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
方拟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当归10g,柴胡6g,升麻10g,熟附子10g,肉桂3g,山茱萸10g,牡丹皮10g,山药20g,熟地黄10g,茯苓10g,泽泻15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先煎),五味子10g。5剂,水煎服,日1剂。
4月14日复诊:汗出已止大半,大便软而成形,日1次,药已对证,仍守前方再进10剂,诸证缓解而愈。
按:自汗类型繁多,五脏六腑之虚衰皆能发生汗证,病因不同,治法也相应不同。本病属于阳虚自汗,主要关乎脾肾。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真阴元阳,只宜固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治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拟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配以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文稿//达达
排版//JSL
审核//圭圭胚芽鞘
图片//网络
参考文献
[1]方剂学/李冀,连建伟主编.-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6重印)
[2]刘奇.金匮肾气丸治验五则[J].山东中医杂志,,29(09):-.
听诊器与止血钳热爱,就是一种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