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药物通过有序的配伍,增强自身功用,发挥药物间相辅相成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组成药物中的核心配伍药物的作用则显得尤为关键,它决定着整个方剂的主要功用和主治取向。本文试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资料、现代药理研究、中医临床运用等方面论证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作为六味地黄丸“三补”药的核心作用。
六味地黄丸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原名“地黄丸”,系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而成,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物组成,具有滋补肝肾之功效,为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正如费伯雄在《医方论》中所言:“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涩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和,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我们认为方虽六味,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是该方的核心药组,其在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中是密不可拆的。现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作为六味地黄丸的核心药组,其作用论证如下:
1从中医方剂配伍理论论证
六味地黄丸主治肝肾阴虚证,其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和,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综观其症,此乃久病失调,阴液亏虚;或因情志内伤,化火伤阴;或因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或因温热病久,阴液被劫所致。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和;脑为髓海,肝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则耳聋耳鸣;肾藏精,肾阴不足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至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使气血生化有源,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方虽六味,然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为主,肝肾得补,则诸证自除。由此可见,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配伍在六味地黄丸中起主导作用,作为核心药组决定了该方滋补肝肾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肝肾阴虚证之目的。、
2从中医文献资料论证
熟地黄始载于《本草图经》,味甘,性微温,质地柔润,入肝、肾经。《本草纲目》言:“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药品化义》指出:“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入肝脏补血。……能益心血,更补肾水。”《珍珠囊》也谓:“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说明熟地黄功擅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阴血之要药。山茱萸味酸性温,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入肝、肾经,既能补肝肾,又能温肾阳,且在补益之中又善固肾涩精。《汤液本草》指出:“山茱萸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也谓:“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说明山茱萸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堪称补敛并俱之佳品。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神农本草经》言:“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本草纲目》言:“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可见其既能补气,又可养阴,为平补气阴之良药。内伤杂病,肝肾阴虚诸证,常常三药相配,共奏滋补肝肾之功效。如汪昂在《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说:“此足少阴、厥阴药也。熟地滋补肝肾,生血生精;山茱萸温肝逐风,涩精秘气;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六经备治,而功专肾肝;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也。”《吴医汇讲》:“将熟地、萸肉、山药三味总看,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入肾脏,以为统摄脏阴之主,而不致两歧。”从以上文献记载的药性和药物归经来分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配伍符合中药配伍的原则,切中肝肾阴虚之证的病因病机,滋阴补肾,养血补肝,故治疗效果肯定,为历代医家治疗肝肾阴虚证配伍之常用药组,并发挥要在作用。故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配伍在滋补肝肾和治疗肝肾阴虚证的方剂中经常使用,不可随意拆割。
3从现代药理学分析论证
六味地黄丸药理作用主要有延缓衰老、调节免疫功能和肾功能、抗肿瘤、抑制骨质疏松、抗氧化、抑制血管内皮凋亡、抑制黑色素细胞生成等[1]。临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冠心病、乙型肝炎、慢性肾炎、脑血栓、更年期综合征等具有阴虚症状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熟地黄水提液能增强学习记忆能力、抗焦虑、抗肿瘤、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熟地黄醇提液能抗衰老、促进红细胞新生;熟地黄多糖具有增强机体造血、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突变、中枢抑制作用;熟地黄5-羟甲基糠醛可增强大鼠红细胞变形性[2]。据统计,熟地黄及其制剂广泛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促进贫血性红细胞的恢复等方面。山茱萸具有调节免疫、抗菌、降血糖、强心、抗衰老等作用[3]。山药具有调节或增强免疫功能、调整胃肠功能、降血糖、抗衰老、降脂、抗肿瘤、抗刺激物、麻醉镇痛、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消炎和抑菌等作用[4]。现代动物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全方和“三补”方(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方(泽泻、牡丹皮、茯苓)均能抑制腺嘌呤核苷二磷酸(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凝聚,其中以全方药效最强,“三补”方次之,“三泻”方最弱,可见六味地黄汤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中三味补药是其作用的主要成分[5]。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六味地黄汤能明显促进正常大鼠巨噬细胞ADCC活性,并能有效防止阴虚型大鼠巨噬细胞ADCC活性的下降,其中,“三补”方作用明显,“三泻”方作用不明显[6]。动物研究亦表明,对L-甲状腺素动物模型的血浆环核苷酸,六味地黄汤全方及“三泻”方对升高的cAMP含量无明显作用,而“三补”方则能较好地对抗cAMP含量上升,使之接近正常,由此表明,对cAMP的作用,可能与三味补药较强的滋阴作用有关[7]。从以上现代研究分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组合在六味地黄丸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三味药配伍产生的药理作用决定了六味地黄丸的药效作用趋势。
4从中医临床运用论证
治疗属肝肾阴虚型范畴的疾病,古今医家大多会使用到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三补药,起到滋补肝肾的核心作用。据统计,在与方剂有关的种书籍中,载方首,其中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方剂就有首。以上统计体现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在治疗肝肾阴虚证中的重要性和显效性。后世医家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核心药组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内伤杂病者,如《医方考》中的知柏地黄丸,《麻疹全书》中的杞菊地黄丸,《体仁汇编》中的麦味地黄丸,《病因脉治》中的都气丸,《景岳全书》中的左归丸、左归饮,均体现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这一核心药组的重要性。现代亦有众多医家采用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核心药组的自拟方从肝肾论治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者。如梁小珍[8]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乳腺癌并围绝经期综合征对于患者潮热、心悸及失眠多汗症状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朱斌兵[9]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颈性眩晕(现代医学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孟河医派传人、主治中医师宋焱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糖尿病,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10]。霍淑敏[11]等在临床中应用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42%(P<0.05)。谢强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指出只要耳鼻咽喉疾病具有肾阴虚证的表现,就可以应用本方治疗[12]。可见,临床上使用的许多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充分体现了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这一核心药组滋补肝肾的功效。
综上所述,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作为六味地黄丸的“三补”药,具有核心地位,它决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功效和主治证型,在本方与类方中不可随意分割。如果删减该药组中的任何一味药物或分割其配伍结构,必将改变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和主治。该药组作用主要体现在肝脾肾三阴并补,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参考文献:
[1]张廷明,赵民生,曹秀虹.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4(11):-
[2]朱妍,徐畅.熟地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7(11):-
[3]袁菊丽,姜红波.山茱萸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8(5):7-9
[4]刘晓梅.山药的药理研究和临床新用[J].光明中医,,25(6):-
[5]卞慧敏等.六味地黄汤对家兔体外血小板凝聚率的影响[J].中成药,,22(11):
[6]龚婕宁等.六味地黄汤及拆方对大鼠巨噬细胞ADCC活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3(6):23
[7]蒋莹等.六味地黄汤及其配伍对L-T4模型血浆中核苷酸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6(3):1
[8]梁小珍.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乳腺癌并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33(4):25-26
[9]朱斌兵.六味地黄丸治疗颈性眩晕80例[J].中医临床研究,,4(14):94-95
[10]陈美芬.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糖尿病[J].中医中药,,44(2):
[11]霍淑敏,沈建琳,孟亚玲.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10):11
[12]尹静等.谢强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用药经验[J].江西中医药,,43():16-17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重点)课题Z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