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医家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来,一直是公认的补肾名方。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宗旨,滋阴补肾,秋冬是最好的季节。六味地黄丸作为传统方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上的组方,临床应用仍需以辩证施治为准绳。
六味地黄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补益药品中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适应证主要是肾阴虚,对于肾阳虚的情况,就不适合了。肾阴虚的都是哪些人呢?
熬夜。中医认为夜属阴,如果您在夜里一直不休息,那么您消耗的是自己的阴气,所以,熬夜的人注意了,如果您感觉到了有前面的那些诊断指征,那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了,它可以慢慢调理您身体的失调,使身体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用脑过度。现在的工作学习节奏快,出现了很多在短时间内过度用脑的情况,产生一些比如耳鸣、头晕、疲惫无力、腰腿无力等情况,所以想要补充用脑过度产生的身体失调的情况,要从补肾下手,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它可以对身体进行调整,得到及时的补充。
房事过度。六味地黄丸的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实际上长期房事过度,那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长期的,这时如果能够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减缓身体的损伤程度。但是,它并不是纯粹的壮阳药。
从小儿用药到内外妇幼耳鼻喉科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著名的经典方剂之一,始见于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名地黄丸,是根据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来。
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被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如小儿肾怯失音、卤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晄白等证。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被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至明清,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被应用于治疗中风、虚劳、健忘、怔忡、惊悸、头痛、眩晕、腰痛、产后以及遗精等十余种不同的疾病。
在六味地黄丸的使用过程中,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并外延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按照现代医学分类,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等多个学科,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究其原因,是因为以上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均表现出了肝肾阴虚的临床证候。
六味地黄丸是怎样制成的?
中医认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五脏六腑之本,生命之源,故有“先天之本”之称。阴不足,则变生诸证。六味地黄丸方药组成为: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和丹皮,以肝、肾、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辅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也能固精,共为臣药。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和山药之和,共成以补肾为本,肝脾肾三阴并补之功,此为"三补"。丹皮、泽泻、茯苓为佐使。丹皮配山茱萸清泻肝火,泽泻配熟地黄泻肾降浊;茯苓配山药淡渗脾湿,三药相配为“三泻”。
相辅相成,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滋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共成先、后天同补之功。中医方剂立方之严谨,组方之精妙,无出其右。
哪些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湿热体质。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大便黏腻,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需要排除。
阳虚体质。所有的肾阳虚都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此时不要马上补阴,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清长,这部分人要先补阳,或者两者同时进行(金匮肾气丸针对此症状)。
脾胃功能弱的人。六味地黄丸中的主药熟地黄有滞腻的性质,所以长时间服用会导致脾胃不振,所以要慎重服用。有一个方法,就是可以用砂仁一个,捣碎,泡开水,用这个水来冲服六味地黄丸,这样砂仁的芳香之气可以振奋脾胃,就化解掉了熟地的滞腻之性,同时砂仁还可以引药气归肾经,一举两得。
六味地黄丸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对肝肾阴虚不足所致的各种疾病均有良好疗效。只要掌握其适应症,它在调整人体功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但一定要对症,不能夸大其治疗范围。
鹤年养元社传承人工作室手工制作的“六味地黄丸”——鹤年肾气丸,主要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干口渴,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一次一丸,一日两次,身体有明显改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