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经过正阳南路,我总会想起我初中同学杨戈祖上的往事来。一百多年前,他祖上的“天德堂”医馆就在这里,那时,这儿叫袁氏街。
边城保山
博士后的扬戈师从王阶教授,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院),是白族优秀知识分子,也是我国老年疾病权威专家。他家族四代行医,可谓“杏林世家”,其曾祖父在保山设“天德堂”医馆行医,因医术高超、广行善事,在保山有很好的口碑。
钟灵毓秀的鹤庆是儒学之乡,中医历史悠久,产生过许多名医。鹤庆白族男子志在四方,许多人成年后即外出谋生,凭学识、手艺养活家人。外出闯荡称为走“南边方”、“北边方”,走南边方和北边方与滇西“走夷方”类似,那些敢于闯荡的鹤庆文化人和能工巧匠随着叱咤茶马古道、西南丝路的鹤庆商人走南闯北,按地理方位,把鹤庆以北的雪域高原藏区称为“北边方”,把鹤庆以南的滇西等地称为“南边方”。杨戈的曾祖就是“走南边方”到保山行医的。
西南丝绸之路——兰津古渡
地处西南丝路要冲的保山是滇西有名的“旱码头”,千百年来沟通着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的商贸、文化联系。清末民初,西南丝路物资运输全凭马帮,每日有五六千匹骡子驰骋于古驿道,异国方物、西方工业产品荟萃保山,边城非常繁华。繁荣的商贸带动了各行各业发展,加之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发生杜文秀起义,清军与起义军在鹤庆一带长期混战,民不聊生,几位鹤庆名医就是那时到保山的。
民国时期的保山
保山属低纬山亚热带气候,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正是由于保山气候类型的多样化,造就的生物种类繁多,境内有称为北半球“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药用植物极为丰富。这些鹤庆中医师到保山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药物资源,探索光大用药诊治,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保山站稳了脚跟。这些鹤庆中医秉承救死扶伤、扶贫济弱的传统,好卓行义举,“素好公益事业,扶弱济贫,施棺施药,修缮寺庙、道路、桥梁,排难解纷”,深得保山人民尊重,有的与保山人联姻,在滇西扎下根来。
旧时永昌城示意图
当年的永昌府城是云南最大城池,形制仿明初首都南京(罗钟山入城),包括太保山和东面的平原,周长13华里,设八座城门。城内有72街82巷,街巷如棋盘般方整。今天的正阳北路百货大楼一带是保山城的中心,也是最繁华的地段,过去叫袁氏街。因街上铺面产业皆为袁家所有而名。方国瑜在《民国保山县志稿》中说:“过三牌坊为袁氏街,东西廊两铺面多开设洋杂匹条、盐业、药材等商店,间有食馆旅馆,皆为富商,街头尽处有上下两巷”。
民国时期的保山
清末民初保山城有三户鹤庆中医。第一家是万景春,道光年间到保山刘氏医馆坐诊,主人早逝前托孤,极力扶持刘氏,日渐医术精进,医治过许多疑难杂症,“遇危急症无不沉疴立地”,著有《万氏医案》一书。第三家乃杨凤吉,家世业医,擅长医术,以医理明确、治愈危险病症甚多,而用药物有心得。“赵镛之母,年近花甲,病头痛,诸医莫能疗,凤吉以辛荑花一两、北细辛五钱和数味治之,立愈,为当时所称道”。后向社会献出和解少阳、升清降浊、燥湿祛痰、行气健脾的《升降和解汤》。第三家就是杨戈曾祖杨中和开的致德堂医馆。
杨中和,字致伯,三岁丧母,其母杨遇庆生前好友张秉翠(鹤庆下官屯人)给予了他无私的爱,支持他耕读并礼拜师为医,终出师为医。后辗转到保山,初在袁氏正街(今百货大楼至新华书店一带)开“致德堂”医馆行医。由于医术精良,事业逐渐发展。杨欣然(字畅廷)亦为鹤庆人,系杨中和的童养赘婿,长大后随岳父坐诊。这时,致德堂家业迅速发展,除袁氏街的医馆外,又在大北门街开了药铺。
过去的保山,山环水绕。太保山、宝盖山的溪流穿城而过,称为上水河、下水河,河畔杨柳依依,两岸有许多水磨房。致德堂在下水河也有一间水磨房以水磨舂药,以炮制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药。
永昌旧景——青华海畔水月寺
杨欣然继承岳父真传,医术精良,后认祖归宗返回鹤庆行医,医馆名“天德堂”。戊寅年(),乡人赵庆彬之子患肿病,“遍延中西名医疗治无方”,经人介绍找到杨欣然求医,即转危为安。赵庆彬为感谢其救子之恩,制送“仁术高超”牌匾。
杨戈的父亲解放后招录到鹤庆县卫生局工作,祖传的医术得以传承。
杨戈告诉我,他祖上还有支亲戚在保山,可惜失去了联系。我曾努力去寻访,但时过境迁,尚未找到线索。
如今的正阳北路,仍然是保山城的市中心,从早到晚车水马龙,却很少有人知晓这里曾有的致德堂了。
往事如烟。杨戈的家族故事只是边城往事之一,就如一扇窗口,书写了鹤庆与保山、白族与汉族、内地与边疆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顾建中
-END-
编辑:甘湉
责任编辑:伍虹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