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末年曾祖就在桐城南门内开设药店,起名陶长春,清末民初生意很红火,店的规模已经不错了,据说还在东门和南门外分别开了两家分店。
大约在公元一九三0年前后,停歇了两家分店,父亲和三叔父都回到老店,集中精力,扩大了老店的业务。从咸丰末年算起到五十年代中期,陶长春公私合营,满打满算也不到百年,算得上桐城享誉城乡的一家老店。
从曾祖到祖父陶家庆传位我父亲陶茂林,再传至四叔陶维敏,已历经四代掌门人。我是五十年代初入店学徒,原定是接替四叔的,后因分家、老店又公私合营,我就离开了这百年老店。
现在撰文讲老店,其实也没什么文章好做,而且现在这百年老年早已不存在了,连店面房屋也不知何人卖给一户姓李的人,虽说政府重视,还挂了一面保护百年老店的牌子,其实这老店已让李姓人用砖墙封堵,店面房子都面目全非了。好在我家现在也没人想重开老店。今天想说的是为什么陶长春药店经营上百年而长盛不衰,个中的奥妙是什么呢?现在就说说这其中奥妙。
一、讲究地道药材
中药原本是野生的,都具有一定的生长环境,土壤、气候,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的同样药材,其功效都有差异。有的功效差别还很大。比如当归,西当归形如马尾,多尾须,川当归是长形归,归身长而粗状,尾须短少,前者出自陕西、甘肃、宁夏,黄河流域上游,后者出自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上游,西归活血更具破血,伤科或产妇分娩后生化汤内用药,而川归以补血、活血为其长处,多用于十全大补、六味地黄汤中所用。
又如贝母有川贝、皖贝、平贝、浙贝产地不同功效各异,以川贝最佳,皖贝、平贝次之,浙贝又称大贝为外科用药,无化痰止咳的功效了,再以桔皮而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都有桔皮,但行气的功能以广东新会的桔皮最佳。总之地道药材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和药效息息相关。所以我家每年都要往江西樟树和毫州分别釆购南北方的药材。有些特殊药如苏州雷允上的六神丸,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等专门从邮局去直接邮购,都是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
二、遒古炮制药材
中医中药治病是依据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而来的,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医把五行和人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心包络、胃、大肠、膀胱、命门,以及五气中的风寒暑湿燥火,五味中的酸甜苦辣咸等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创出辩证的相生相克的原理,如木能生火,土能生金,反之金能克木,木能克土等,这些理论用到治病中就要求中药要作用到特定的脏腑,所以在制药过程中就需遒照古方来炮制。
比如说白术有补脾健胃的功效,但炒制白术必须用土炒,前面说过土与脾脏相呼应,用土炒就是引药归经,才能发生药效。又如白芍是舒肝药,要用醋炒,醋味酸,酸味入肝,又如车前子,吴于等都和肾脏利尿有关系,需要用盐水炒。如此等等吧,不再赘述。
这在一般药店没有前店后坊,很难临时按医生处方要求来制药的,其疗效可想而知。所以病家到我家买药回去病愈概率就大得多,现在市上好多药房附设中药柜,不知他们是怎么满足医生处方上的制药要求的。
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中药治病不是独味药就行,而是按君臣佐使多味药材配伍组合,缺一味药这个处方都不能完成。所以有人说开药店要万药俱全。不知大家看过吕洞宾戏牡丹的黄梅戏没有,她家药店就挂了万药俱全的招牌,所以召来吕洞宾点药名。药店不能说万药俱全,但常用药是无论如何不能缺,这就要做功课,要了解当地医生的用药习惯,对个别医生喜欢用的冷门药一定要配齐,配齐常用药和冷门药,一般小药店很难做到,有的药几年也不会用到一次,所以一般药店配不齐的处方,只有到我家才能买到。像羚羊角,犀牛角,狗宝,虎骨,蛤蚧等动物类的药,新鲜的铁皮石斛,骨碎补等药,只有来我家才能配齐了。
至于这人有我优,体现在药品的品相上,我家是零售兼营批发的大型药店,每样中药从整枝(块)切成片时,总有破碎的,有粗细大小的,自家门市售药都是筛选了圴匀完整的药,虽说药效一样,但看上去要美得多。还有像昂贵的参、茸、燕窠等,小药店备不起,更不要说备齐像野山参等精品了。
四、仁心售药,诚信制药
人常说开药店卖药要讲良心,卖假药要出不肖子孙的。第一句话千真万确,一定要做到的。第二句话是对售药人的警示。让你脑子里时刻记住不能售假药。
卖其它商品(食品除外)只有质量好坏,最多是冒牌货。唯有药品不能假,假就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这一点对于我家来说,从不售假药,连霉烂变质的药都定期销毁,从不坑害病家,举例说吧,我家出售的丸散膏丹,大部分是自制的,如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霍香丸、香莲丸,七厘散,跌打鸟龙膏,虎骨木瓜酒等等,这些属于中成药,首先要遒照古老的方剂,要按方选药,药的质量要保证,各种药的配比要依方行事,切不可贵药少放,便宜药多用,无论怎么更改都直接影响药品效果。所以在制作过程中绝对要凭良心办事,半点来不得虚假,正如古人说的抬头三尺有神灵。
制中成药的过程是没人监督的,要是不按古方制作,外人是不会知道的。我家的中成药在桐城乃至周边乡镇一直热销,像跌打膏药、八宝眼药、虎骨木瓜酒等几十年来都供不应求。就是因为质量保证疗效显著的原因。
长盛不衰的原因,不仅是上面说的做好内功,还要做好外功。这外功就是抓住天时地利人和,抓经济效益时切不可忽视社会效益。
桐城在旧社会虽然是文化诗礼之城,但经济并不发达,地少人多,特别是医药事业,直到解放医院都没有,老百姓生病主要是靠中医中药,所以在桐城中医人数较多,中药店差不多稍大的乡镇都有,城关更不要说了,以南门为例,城外汪怀青家、大春堂、太和春、李同济、李炳蔚、方海舟,彭庭泽、丁回子等近十家,南门内方松记、杏林春、姚鸿记、同庆青、长春和、加上陶长春也有六、七家,可想而知药店何其多。这么多药店规模不等,但都要进货,总不能家家都去外地采购,所以我家抓住进货渠道经营批发,填补了这个短板。
制丸散膏丹也是这个理,小药店销量少,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制中成药,成本积压,不如从批发店少量进货好,这一点也为我家前店后坊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市场。这些都是商机,大概就是天时吧。
陶长春老店开设在南熏门内百米处,高大的店面房一眼就望到。店面照壁上珠红醒目招牌“陶长春药号”五个大字,无论你从上往下走,还是由下往上去都是一目了然,这南门是商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南门口,这就地利。
现在办企业产品靠宣传促销,除了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旧社会做生意也是这个理,人说药无十分不出门,这是说中药利润大,我家不是这么做,而是适当定价,试问要是贵卖,如此多的药店为何农村人进城买药要舍近求远呢。特别是我家卖药,有时遇到穷人家钱不凑巧,常有不收钱的少收钱的事。
听家里人说民国二十三年桐城大旱,农村因缺水,拉痢疾的病人特多,好多人家无钱看病买药,我家还专门制作了八厘散(治红白痢的药)免费赠药。还有四十年代中期,有一年从四月八开始下雨,连下一个多月,到处水灾,那一年秋疟疾(打皮寒)横行,我家派人到附近山坡上采挖了草药(马鞭草,青高)也是免费赠送。我家还有一个马宝(实际是病驴的胃结石)有治疗消化系统癌症的功效,旧时称隔食病,因为这种药是有药无价的,我家也是偶然的机会买到的。有需要这种药的人曾未收过病家分文。送药的行为虽然无经济利益,但能获得老百姓的爱戴和社会效益。
前两年我回桐城祭祖,在龙眠河的栈道上休息,遇到三位老太太,聊起我是城里陶家药店的人,那位老太说:“陶长春啰,知道,那是个大药店啊。”我想当年的社会效益如今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遗忘。这足以证明:陶长春药店还真是深入人心了。
后记我写这篇近似店史的文章,不是自吹自擂自己的家,而是对现今中药不按要求炮制,治病效果受影响,我作为制药人的后代,又学过中药的人,是想为继承发扬中药宝贵遗产而发声。其次是对像陶长春老店这样名牌,为什么中药公司不开设一个中药门点。第三既然是受保护的老店,为什么把门面房卖给与老店不相干的人,而且把门面房改造得面目全非。基于以上三点是我写作的初心。
?精华推荐?
城关里的小河湾
北大街轶事
念起我儿时的“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