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来源: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当时主要治疗小儿囟门不合以及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所谓的“五迟证”,中医认为小儿之所以出现这些证候,主要是因为肾阴不足发育迟缓所致。
成份: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功能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此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三补三泻补而不滞,药性平和是补肝肾阴虚、治疗小儿发育不良的良药。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效果好,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而且对于克服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也有较好的作用。对于中老年人提高健康的水准,防止未老先衰,六味地黄丸是很适合选用的补药。随着对六味地黄丸的广泛使用,又发现了六味地黄丸的许多新功用,有人提出六味地黄丸对于增强免疫力、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节血糖代谢、保肝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临床应用: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征,小儿发育迟缓以及亚健康人群属肝肾阴虚见上述证候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有四点可见其难:
甲: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
乙: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化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
丙: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
丁: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
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为了攻克儿科这道难关,钱乙花费将近四十年时间,为我国中医学儿科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