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六味地黄丸一个家喻户晓的中成药,也是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但今天李医生还是看不过眼,就是想怼一下滥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的现象,只对事不对人,切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
要了解情况,首先要知道六味地黄丸的出身。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六味二字是后人为了方便记住这个方由六味药组成而加(下文直接称呼地黄丸)。
地黄丸首载于《小儿药证直诀》,该书作者钱乙是个大名鼎鼎的儿科医生,所以地黄丸的亲爹就是钱乙。
钱乙在该书中有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地黄丸。
我们来看看原文。
肾虚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囟开也)面色白。此皆难养,纵长不过八八之数。若恣色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有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于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皆宜补肾,地黄丸主之。
《小儿药证直诀》
后世因为这段话进行延伸,并应用于阴虚火旺证,多获良效。
现在其适应证已经可以扩大至成人,凡是肾阴虚所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皆可使用。
前面我也分析过经常熬夜、看岛国片、飞机男都容易造成肾精亏损,继而出现肾阴虚。
这些人出现了肾阴虚的症状确实可以通过服用地黄丸治疗,但必须戒除不良习惯,症状才不会反复,毕竟吃药不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去放飞自我。
曾经在内分泌科遇过一个糖尿病的男病人亲诉,行房后血糖就会很不稳定,身体不适感明显,所以平时非常节制。
还有一些人竟断章取义的认为补肾就是壮阳,把它当成补品来吃,最终拖垮身体。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当年方剂书写的三补三泻,但临床观察还是以补为主,特别是补肾阴。
糖尿病在中医看来属于消渴病范畴,消渴病教科书都是说以阴虚为本。
结果,临床医生就爱生搬硬套,特别是西医的就喜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加上六味地黄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殊不知对证还好,不对证往往后患无穷。
怎么才算对证,如舌质偏红,舌体偏小,手脚心容易发热,晚上睡觉容易出汗等等,这些就算是对证。
但现在的看病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出现这样的症状少啊。
反观他们的症状大多是舌质偏淡,舌体胖大,脉弦滑,体型偏肥胖,白天容易出汗,大便稀溏。
这哪里有阴虚的表现,都是气虚痰湿的表现。
我甚至都怀疑那些医生有没有好好问诊,还是看到化验单就直接开出了地黄丸。
本来平时不锻炼就气虚,还经常喝冷饮,吃东西又没有节制,脾胃功能差,长期以来形成了痰湿的体质。
这个时候补肾阴,尽是往里面添堵!
要知道地黄丸中以滋阴药为主,滋腻的药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功能更加虚弱。
补阴需要身体的阳气去带动,身体本来已经是气虚的状态,填进去的阴都运化不起来,结果还是堆积在身体里成为垃圾负担,还不如不补。
身体里面的水湿还巴不得马上清理掉,你还往里面填,水管都被你给堵死了。
其实这个道理就好像岭南的老火汤文化。
以前没得吃,营养不良,浓汤可以补充营养,这是需要的。
而现在不愁吃,吃得太好,还煲老火汤就太过了,这反而是不需要的,还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地黄丸对于大多数的非阴虚患者就好像老火汤的角色。
最近有个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细问才知道每天都在喝高压锅煮的老火汤,劝其不要戒掉这种习惯,隔两周后复查,血糖又改善了不少。
所以生活习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大多是一个幌子,包括中成药。
大家切记切记!
临床看问题最忌刻舟求剑,人体就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哪能一成不变的看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进退有度,才是中医之道。
by李知行
▼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中医李知行
▼
李知行前方是路还是悬崖,大家有权知道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