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自宋代问世时,似乎就注定了它不凡的使命与辉煌。
它似乎是历史悠久、名气响彻九州的千古名方,是所有古方成药中销量第一的神药,每年销量超10亿;它是中国人误会最深最广的中成药,是中成药中药效被拔高最多的中成药,即使是在医学理论、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它仍然是被商家恶意炒作最多的中成药,是最受年轻人追捧,不需要大夫叮嘱自作主张购买最多的补肾神药。
六味地黄丸——补肾壮阳。广告上都是这么说的,药店的工作人员也是这么宣扬的。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医院丞
如果六味地黄丸的创始人钱乙泉下有知,会是哭笑不得。因为这个药他原本是给小孩子吃的。
六味地黄丸狂销的原因除了人们特别热衷补肾之外,还有一大原因是不良商家的恶意营销,大肆炒作,毫无节操地夸大六味地黄丸的药效,把六味地黄丸包装成补肾壮阳第一神药,忽悠误导全国人民为它买单。
为什么能够被误导?因为病急乱投医,盲目追随,人们对中医养生的理论知道的太少太少。
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市面上有一种叫仲景牌的六味地黄丸,销量稳居第一,买这个牌子的人都以为六味地黄丸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六味地黄丸的确与张仲景有关,但真正的发明者不是张仲景,而是宋代名医钱乙。
古代中医是不分科的,小孩子的病比较棘手,因为小孩子没有表达能力。宋代的钱乙,专攻儿科这一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钱乙发现小孩子是纯阳之体,通常是阳气很旺盛,而阴津却相对不足,此时不应该再补阳了,应该滋阴才对。于是就想出了六味地黄丸的方子: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
大家明白了吧,六味地黄丸最初的药就是儿科药,给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小孩子用的。
六味地黄丸治疗肾虚。但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六味地黄丸仅仅只治疗肾阴虚的病,如果肾阳虚用了六味地黄丸就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肾阴虚的舌头是红的,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再请个大夫给你把脉,肾阴虚的脉搏是细数。如果在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同时,再出现以下症状,就可以放心服用六味地黄丸: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自汗,怕热,大便干结像羊屎蛋一样。
必须要承认,六味地黄丸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方子。用地黄来补肾,用泽泻来泄肾的湿浊;用山药来健脾,用茯苓来泄脾胃的湿浊;用山茱萸来补肝,用丹皮来清理肝火。有补有泄,有升有降,脾肺肝肾都得到调理,可谓天衣无缝,用对了大有妙处。
即使是千古名方,但用错了依然是毒药。中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对症与不对症之分。人参用错了就是毒药,大黄用对了就是补药。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六味地黄丸?首先是肾阳虚的人绝对不能吃的,越吃你的阳越虚,有的人想用这个药来壮阳那就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所以说,中医里肾虚分阴虚和阳虚,不要再盲目去补肾。药材成份与比例更是因人而异。方子的作用机理是整体调理,而不单只在肾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