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之一山药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   《湘中记》载:东晋永和初年,有一个采药人来到衡山,迷路粮尽,坐在悬崖下休息。忽看到有一老翁,面色年轻,正对着石壁看书。采药人以饥饿告之,老翁给他食物吃(食物即为薯蓣),并指点他出山之路。采药人走了六天才回到家,而仍不知饥,由此方知薯蓣功效神奇。

  《红楼梦》第十一回:秦氏患病到了二十日以后,一日比一日懒,又懒吃东西,月经两个月没来。经大夫诊断不是怀孕。后来,凤姐又去探望她,秦氏道:“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吧。昨天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得动似的。”凤姐儿道:“明日再给你送来。”(山药在《红楼梦》见于多处。第十回张太医给秦可卿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第二十九回说的左归丸、右归丸、麦味地黄丸等皆有山药。《神农本草经》记山药“补虚,除寒湿、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李时珍认为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糕主要原料是大枣和山药,能健脾和胃、生津养血固肾,所以秦氏道“老太太赏的山药糕点好象克化得动似的”。)

  宋陆游诗曰:久缘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煮玉延。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山药原名薯蓣,到了唐代因为唐代宗名豫而改叫薯药,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现在的山药之名。受李时珍的影响,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山药的名称由来已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薯蓣和山药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

中医,山药性甘平、无毒,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是很好的进补“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补虚上品,有“小人参”的美誉。据《敦煌遗书》记载,远在唐代人们就曾以山药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疗价值的“神仙粥”,为养生之佳品。在山西平遥流传着一段慈禧光绪西行的轶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出出京城,一路惊吓劳顿,到了平遥城里才吃上一顿好饭,狼吞虎咽饱餐了一顿牛肉,谁知到了半夜又吐又泻,光绪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根本不堪这一击,慈禧也是浑身上下软绵绵的,犹如大病一场,随行太医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名医,给他们熬了一碗山药粥,两人吃了以后,顿觉腹中滋润舒坦,半个时辰后,感觉体力恢复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身轻气爽,光绪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间强壮起来,连声称赞这是神药。

东汉名医张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药补虚,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是一首以山药为主药的补虚方剂,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以及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等症。在他创制的“金匮肾气丸”中,也把山药作为健脾的重要组成成分。民间流传的益寿食品“八珍糕”,是用山药、山楂、麦芽、扁豆、白术、炒薏米仁、芡实、莲肉等8味中药研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疗老人、小孩的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之症,效果显著。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微博:

医药科普

动态

医药

科普

健康

这里“阅读原文”,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治疗白殿疯的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20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