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某某,男,36岁,年6月05日初诊。
主诉:发现血尿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自觉腰部持续性胀闷不适,未予重视,医院,查尿常规示:尿潜血2+,诊断为“肾小球肾炎”。予激素等西药治疗,未规律服药,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求诊。辰下:血尿,身困乏力,时腰酸,活动后加重,口干,大便秘结不通,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12g山药9g山茱萸9g
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
知母9g黄芪20g三七粉3g(冲服)
白茅根20g火麻仁12g郁李仁12g
大黄6g(后下)枳实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06.12):药后症缓,身困乏力改善,仍腰部不适、口干、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山药改12g、茯苓改12g、黄芪改30g,去郁李仁,加厚朴12g,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6.19):患者药后症缓,查尿常规示:尿潜血微量,腰部不适感减轻,口干,大便干结,便时努挣,舌淡苔白,脉沉。处方:二诊方去三七、白茅根、厚朴、大黄,加白条参9g、白芍12g、郁李仁12g、莱菔子12g,14剂,煎服法同前。
服上药后,患者证情基本稳定,尿常规示微量潜血,余诸症皆缓,精神状态佳,定期复诊。
按语:本案患者以尿血为主症,查尿常规示尿潜血2+,西医诊断为肾小球肾炎。尿血在《黄帝内经》中称“溲血”,是中医血证的一种。《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记载:“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本案患者病久,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伤肾及膀胱血络,络伤血溢,发为血尿。腰为肾之外府,肾阴不足,腰府失于濡养,则腰酸、腰部不适。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根而行,阴虚水枯津液无以上承,见口干。肾开窍于二阴,二阴主司二便,肾阴亏虚,肠燥津枯,故大便干结。病程长且迁延不愈,伤及脾气,脾主四肢,脾气亏虚无以充养四肢,则见身困乏力、活动后加重。同时,气虚亦致传导糟粕无力,便时努挣。气不摄血,尿血反复发作。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此案乃乃肾阴亏虚、脾气不足证。故吾师治以滋补肾阴、凉血止血、润肠通便之法,方投六味地黄丸加减。吾师易方中熟地黄为生地黄,以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山药脾肾双补,山萸肉补肝肾、涩精,以上三味药为“三补”;泽泻、牡丹皮、茯苓三药,泄浊、清热凉血、健脾,三味为“三泻”,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三泻,补泻兼顾,以补益肾阴为主。同时,方中加知母滋阴降火,黄芪补益脾气。尿血用三七化瘀止血,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大便秘结不通,取脾约麻仁丸之意,用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大黄通腑泄下,枳实下气破结,加强通便之力。
二诊时,患者药后症缓,身困乏力改善,仍腰部不适、口干、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弦。山药、茯苓改为12g加强健脾之力,黄芪改为30g增强补气之力。易郁李仁为厚朴,以行气除满,与枳实相伍,破结除满,加强降泄通便之力。
三诊时,患者药后症缓,查尿常规示:尿潜血微量,腰部不适感减轻,口干,大便干结,便时努挣,舌淡苔白,脉沉。上方基础上加入白条参9g,加强益气补虚之力。便秘较前缓解,大黄久服有利湿伤阴之虞,故去之。另加白芍养阴和里。去厚朴,加郁李仁润肠通便,莱菔子降气消食。尿潜血微量,乃去三七、白茅根,主方调理。服上药14剂后,患者证情基本稳定,尿常规示微量潜血,余诸症皆缓,精神状态佳,定期前来复诊。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