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三部曲之六味地黄丸

补肾三部曲写的有点深,用的药也比较难,很多读者觉得不太好操作。不过再难还是要写,因为肾为人年轻与衰老的根源,万病不治求之于肾,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迟早要面对肾衰人老,所以先收藏起来以后再细看也不错。不过今天这最后一步补肾的文章呢,却是讲的常见补肾药材与食物,简便易操作,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

聚阳生火青娥丸1

话说经过前两步,肾寒驱除后,就要开始真正的补肾了。前面只是在战斗,打跑敌人,现在才是战后重建。很多并无大病,只是亚健康的朋友,可以通过本文找到自己的养肾驻颜之法了。

第一步,根据自己长期的排便情况判断自己现在是肾阳虚还是阴虚,便秘偏阴虚,便溏偏阳虚。阴虚吃补肾阴的药,阳虚吃聚肾阳的药。人会随着吃药而恢复变化,排便也会出现变化,就可以补一段时间的肾阴,再补一段时间的肾阳,交替而行,随机而变。如果处于平衡状态,不偏向任何一边,就只在冬天吃补肾阴的药即可,毕竟肾只会虚,永远不会满。

我们先来看聚肾阳的药。还是那句话,肾阳是补不了的,只能聚集,而聚集肾阳效果最好的方子就是青娥丸,也就是我们青娥学堂名字的来源。最古老的青娥丸只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补骨脂,一个是核桃。其中补骨脂就是专门聚肾中之火的,你看补骨脂长得黑色,味苦,个头跟芝麻一样小小的,当中还有一块地方凹进去了。

黑色入肾,味苦又能降气入肾,个头小而且中间凹,说明它的收缩里很强,能把气往里面收,跟黑洞一样,甚至收到凹进去一块。有了它,肾中的火就会被聚成一团,温度更高,耗散的也少。所以补骨脂能够让肾阳更节省的发挥作用,长期服用能把耗散的阳气都收归肾中。

但是补骨脂有个缺点,就是太干燥,怕把肾水给烧干了,所以得配上核桃这味油润的物质,让肾中既热又不燥。阳虚之人长期服用补骨脂与核桃,能强腰肾,黑头发,悦颜色,青春常驻,所以叫青娥丸。现在一般用在腰痛,腰间盘突出等症状,虽然对症,但也是屈才了,在众多中药里面,这种聚集肾阳的作用,还真找不出可以代替它的地位了,其他像巴戟天,附子,玛卡,淫羊藿等等都是发散肾阳的作用,一时感觉火旺,久则反而耗散更多,所以只能用来散寒祛湿。

不过补骨脂直接吞服的话,不容易消化,难以发挥作用。而打粉服用的话,又会造成胃的不适,所以古人以面糊将其调制成丸,让它的作用不在胃中发挥,而是沉入下面。青娥丸服用一段时间,会感觉明显的大便干燥,这就是聚阳的作用发挥了,此时就要改用以肉苁蓉煮水来送服青娥丸,肉苁蓉比核桃更润,如此水火同补,肾气就会恢复的很快。

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

2

补完肾阳,我们再来讲补肾阴。补肾阴最出名的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了,广告里面天天都能听到“药材好,药才好”,“六味地黄丸,治肾亏,不含糖”。到底六味地黄丸是个神马东东,听我慢慢道来。

六味地黄丸指的是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这六味药。这个方子源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肾气丸一方,但是去掉了桂枝与附子这两味药,然后把干地黄换成了熟地黄。且先不说为什么这样改,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六味药的原理。

地黄丸的主药当然是地黄。地黄是个很神奇的药,它像地瓜一样生长在地下,有极强的吸纳作用,能大量的吸取地气与地液,体重而性寒,所以能补肾阴。据说种过地黄的田,数年都不能种粮食,可见其含有的物质有多丰富。地黄较重,进入人体后能往下沉入肾中,将其含有的丰富水液补充入肾。

不过古人用的是干地黄,就是生地黄直接晒干了用。而现在都用熟地黄,为生地黄黄酒拌了反复蒸晒而成,可以把地黄的寒性转变为温性。看起来好像很完美,又补肾又不寒胃,可是有个致命弱点,滋腻碍胃,特别难消化,本来你的脾阳就弱,这么难消化,煮出来像墨汁一样又粘稠的东西,你喝下去还能有胃口吃饭?

当初张仲景发明肾气丸,用的可是干地黄,不是熟地黄,取的就是干地黄流畅活泼之意。现代人制熟后就由水变成了沥青,又怎能流入肾中?曾经有好几个病人都反应,吃了六味地黄丸就上火。明明是滋阴降火的药,为什么吃了反而上火?就是因为滋腻堵在脾胃,气不能下降造成的。

为了加强气与液的下降入肾的作用,地黄丸还配上了山茱萸,牡丹皮和山药这三味药。山茱萸味酸,主收敛,一般酸的东西都能往下走,像山楂也是可以化胃中的食物往下,而山茱萸则因为质量轻,所以可以在人体的上部推动水液向下走。

山药呢,色白有汁,是补肺水的主药,由于肺与肾中的水是同源的,一个是河流,一个是大海,以山药补河流中的水,再加上山茱萸的帮助,给肾中的水提供了一个源头。牡丹皮辛凉,能清热凉血化瘀,一方面可以清掉在人体上部的浮火,一方面又可以化掉淤血,相当于疏通河道,让水流润泽而不堵塞。

这四味药补水是足够了,那么六味地黄丸里还有两味,茯苓和泽泻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两味药都是排水的,要补肾阴,就得先排去废水。就像要给池塘注水,先得把池塘里的污水淤泥给排掉,才能有位置装入清水。茯苓就是排的脾里的废水,泽泻排的是肾里的废水。

这六味药互相帮助,已经很完美了,那为什么古方的肾气丸里面比六味地黄丸还多出了两味药?一个是附子,一个是桂枝。因为水是足了,但是药都是下降收敛的作用,而人体是一个左升右降的循环体,不能光降不升,所以用附子在肾中微微的生火,而桂枝则微微的推动肝气上升,这两味药的量都很小,主要只是起一个流通生发的作用。

现在药店里也有肾气丸的中成药卖,有的叫桂附地黄丸,有的叫金匮肾气丸,都是八味药,但是与古法不同的是,把桂枝换成了肉桂,因为现代人又自作聪明,认为肉桂是在命门点火的,既然补肾,就应该在命门和肾的附近作用啊。这就是不懂人体的左升右降原理,桂枝换成肉桂,就会缺少生机。

总体来说,古人用的是桂枝和干地黄,性质流通活泼,左升右降毫无滞碍,现代则用肉桂和熟地黄,滋腻又不流通,所以上火的多。如今想买古方的肾气丸是买不到了。

针对这个情况青娥学堂后面会制作一批古法的肾气丸,由于制法里面还有很多讲究,选材和制药都有一些遵循的原理,一般人自己做会比较困难,所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未来会推出一系列的药食同源的好产品出来,并且会一一讲明这些产品的原理和适用情况。

另外网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桂附地黄丸是补肾阳,这又是不明原理的想当然。首先六味地黄丸由于缺少流动性,根本就是有缺陷的方子,而桂附地黄丸就是肾气丸的方子,只是桂枝换成肉桂,干地黄用的熟地黄,但本质上也是补肾阴的,只是用附子和桂枝两味药加强了流通性,防止纯阴无阳,一团死水。因为附子和肉桂的量很小,相比大量的地黄来说,补阳的作用很微弱,主要功能还是补肾阴。

所以说互联网上都在假装懂中医,以讹传讹,误人不浅。由于干地黄性寒,所以地黄丸或者肾气丸这些药主要是滋阴用的,阳虚体质绝不适合。如果有便溏怕冷的症状,就还得先补阳而不是滋阴。

还有道家很多辟谷服食的药材比如天门冬,黄精,麦冬等都是滋阴的,但是如果你照着去服食,不出一周就得拉肚子,因为服食的前提是脾阳强大,这些滋阴的药就可以帮助阳气潜藏。

像一些老人年老血枯,便秘上火,发白而失眠,则是服用肾气丸最为对症。普通人阴虚体质想补肾的,则一般推荐在秋分以后开始,春分之前结束,因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天时。

补肾阴的中成药里面还有一个左归丸,原理跟六味地黄丸基本类似,只是加了龟板胶、鹿角胶这些动物性药,滋阴更易于吸收,本质并无不同,不过如今鹿角胶这么贵,里面有多少真实成分就难说了。

肾虚的食疗方法3

以上讲的是补肾阴的中成药,下面我们讲一下补肾的食物。名老中医李可校对的圆运动中医学中,认为左尺脉足的人,也就是肾阴足的人大多健康长寿。正是看到了熟地黄的滋腻,干地黄的寒凉,此派的补阴方法较为偏于食补,也就是以黑豆,鸭蛋这些养阴又平和的食物为主,平时也应尽量少吃鸡鱼虾烧烤之类伤阴动火的食物。

鸭蛋补阴的方法很简单,每晚临睡前用生鸭蛋搅拌百下,将蛋黄蛋清调均匀,然后用开水一冲就可以服用了,可以加冰糖。对于阴虚上火,肺热干咳的人效果很好。

黑豆炖海参,是他极为推荐的疗法,可同时大补肾阴肾阳,又无寒凉和滋腻的弊端,越吃气血越足。曾经为了验证疗效,我忍痛买了辽参回来炖黑豆,货一到我就发现几百块的海参居然还没我手指头长,这价格,也不是咱无产阶级消费的起的啊,而且腥味很重,做起来麻烦,不作推荐。

不过黑豆浆,我验证过确实可以补阴降火,没有任何弊端。但是黑豆必须是黄心小黑豆,就是长的像肾一样,扁扁的,上面还有凹进去一小块,那就是气的收藏作用给收进去的,越小就收的越紧,越能补肾。与补骨脂不同的是,黑豆不含燥热火气,所以平补肾阴最好。对于一些长期牙痛上火的体质尤其适合,每天两杯黑豆浆即可补肾滋阴降火。

李可的肾四味以枸杞滋阴,菟丝子,补骨脂和淫羊藿收气助阳,由于枸杞性温,为红色,它的主要功能是入肝经补肝血,对肾的滋阴力度不够,也不能引火下行。菟丝子的主要作用是牢牢的抓住肾精让其跑不掉,所以能够固肾气。补骨脂和淫羊藿都是热性药,所以此方为治肾阳虚的方子,常吃这个方子容易上火,便秘者尤其不可用。

但最后强调一下不管是药补还是食补,补肾的前提都是少耗,如果你每天八九个小时坐电脑前耗神,然后又晚睡,夜生活又多,那想恢复身体是痴人说梦。所谓服药百颗不如独卧一宿,耗的总比补的快很多。









































白斑医院哪家好
头部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jingdesign.com/lwdhwsyrq/11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