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某秀,女,51岁.11.12初诊。
主诉:停经年余,颜面烘热半月。
现病史:缘于2年前月经紊乱,周期15-60天先后不定,量多少不一,伴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年9月绝经,绝经后症状加重,医院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口服“逍遥散”治疗,症状稍缓。半月前自觉颜面烘然发热,作时颧红如妆,持续数小时方解。辰下:午后颜面烘热潮红,头晕,口干,失眠,心烦,舌红苔白,脉细弦数。
处方: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生地12g山药12g山萸12g
茯苓12g丹皮9g栀子9g
当归9g柴胡12g牡蛎30g(先煎)
鸡内金20g炒枣仁15g鳖甲18g(先煎)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2.18):患者药后颜面烘热、心烦较前缓解,寐欠安,颈部不利,舌红苔白,脉细弦。拟上方加合欢皮20g,夜交藤20g。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钟温服。
三诊(.01.02):患者药后证缓,近日午后颜面烘热止,睡眠改善,头晕稍减,时感心烦急躁,口臭,舌红苔白,脉弦。复诊方加黄连6g,继服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服上药半月后,患者颜面潮热未再发作,睡眠、头晕改善,余症皆减。
按语: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
组症候群。因其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性激素分泌水平逐渐下降,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逐渐减弱,易出现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故导致潮红潮热、心悸多汗、胸闷气短、肌肉酸痛、体力下降、焦虑易怒、失眠多梦和记忆力减退等相关临床症状,属中医“经断前后诸症”、“脏燥”、“失眠”、“崩漏”等范畴。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便记载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论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妇女绝经前后天癸竭、肾气衰而表现出各种症状及肾闭藏人体精气,主生长、发育、生殖、月事、妊娠之机,故多数医家认为肾虚、冲任不调是产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本案患者年至七七,肾精亏虚,天癸衰竭,精血不足,冲任不调为本,肾主水,水不涵木,肝郁化火为标,故标本兼作而发之。乙癸同源、藏泄互用,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肝之阴血,肝血不足,血海不盈,甚则空虚,故见月经紊乱、绝经;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而见头晕;虚火上扰而见颜面烘热潮红;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过旺则见失眠;肾阴耗伤,不能上润,使金水无法相生,阴液无法互滋,则见口干;肝脉阻遏,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故见心烦急躁,脉弦数。四诊合参,张师治以补肾滋阴,疏肝清热,方投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之传统方,方中生地滋补肾阴、清热凉血,山萸、山药补肾气益肝脾,三药相伍,以补肾阴治本为主;丹皮清泄肝火、凉血退热,茯苓渗湿利水并助山药以益脾,二药合用清虚热,平其偏性以治标。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清热调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柔肝,茯苓健脾利湿,丹栀清热凉血、泻火除烦、清肝经郁热,诸药合用,使气血畅达,冲任调和。配以牡蛎、鳖甲平肝潜阳、重镇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清热除烦,鸡内金健脾消食、散除肝热。
二诊时,患者颜面烘热、心烦较前缓解,寐欠安,颈部不利,舌红苔白,脉细弦。思其肾阴渐复,心肾不交,肝气郁结,故加合欢皮疏肝解郁、夜交藤养血安神兼以舒筋通络。三诊时,患者药后证缓,午后颜面烘热止,睡眠改善,头晕稍减,时感心烦急躁,口臭,舌红苔白,脉弦。虑之心火仍存,故守上方加黄连清心泻火。故前后调治月余,使肾阴充盛,肝阴得养,肝气得疏,心肝火降,而诸症无由生。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