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学的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该方有温肾散寒、健脾除湿之功,主要通过补土制水、温化寒湿而治疗肾着病。肾着是肾为寒湿所伤,症状偏重在腰。肾着汤方中诸药实际上是主治太阴中焦寒湿的,肾属于少阴,腰为肾之外府,“着”就是中焦的寒湿下着于肾,肾受寒湿之邪,就会出现腰及腰以下冷痛为主的病证。
临证常活用此方辨治外感内伤、跌仆闪挫,如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见阳气痹阻、寒湿留滞痹着于腰部经络肌肉而出现腰部沉重冷痛、转侧不利者,疗效很好。
应用该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药物的药量比例,方可有良好的疗效。白术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须用生白术,而且剂量要重,至少不能低于20g。
名医医案
1.冯世纶用肾着汤
肾着汤即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本证是虚寒太阴里证。
①遗尿患者,女,13岁,初诊日期:年11月4日。患者家人代诉谓遗尿已达5年,曾多次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缩泉丸之类无效。又用针灸及西医治疗,遗尿如故。诊时症见:夜尿频繁,一般5~6次,而且多数情况下患者不自知。口干不欲饮,饮水后小便频数,质清,大便偏干,3~4日一行,腰部发凉,饮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属里虚寒证。治法:温中祛寒化湿。处方:肾着汤:茯苓15g,干姜15g,苍术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大减,夜尿1~2次,腰部凉感较前减轻,大便仍干。上方加白术15g,继服7剂,夜尿1~2次,已不遗尿,腰部变温,大便调。嘱再进原方巩固治疗,随访至今,未再遗尿。
按语:参合患者的舌脉证,确系虚寒之象。患者阳气虚衰,阴寒水湿内停,下注于肾府,故有腰部冷重感。阳气虚,温化无力,水饮内停,津液不得上承,故口干而不欲饮。水饮内停,寒湿下注,则小便频数,而遗尿。津液虚竭,肠道失去津液濡润故便秘,此便秘当属里虚寒甚,而非实热性的阳明腑实证。舌质淡、苔薄白亦为里虚寒之明证。注意:冯老运用肾着汤时,常用苍术代替白术,是继承胡希恕老师经验,因为苍术温化寒湿的功用较强。而在二诊时,加用白术,用其润肠通便之功。冯老临证时,重视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疗效非凡。
②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男,40岁,初诊日期:年4月14日。患者诉腰痛、滴白、尿频、尿不尽半年余。西医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经西药抗生素治疗,效不显。今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滴白,腰困痛,小腹胀,牵至腹股沟处不适,夜尿3~4次,尿不尽,口干不欲饮,大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辨证:寒湿内阻,兼有气滞血瘀。治法:温化寒湿,行气活血。处方:肾着汤合当归赤小豆汤加味:茯苓15g,干姜15g,苍术15g,炙甘草10g,赤小豆15g,当归10g,王不留行10g,荔枝核10g,炒蒲黄(包)10g,清半夏15g,生薏苡仁15g,车前子(包)15g。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上方服用7剂后,腰困痛大减,小腹胀痛减轻,夜尿1~2次,滴白消失,继服上方加减约1月余,诸症消失。
按语: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的“白淫”、“白浊”、“劳淋”、“膏淋”等范畴,临床上可出现许多症状,治疗该病时亦必须从患者的证入手,细致辨证方可取效。冯老主张辨证而不主张固定方治疗该病,或一味地补肾壮阳,认为这都有违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
本例患者口干不欲饮、腰困痛、滴白、小便不利及尿不尽、舌质淡、苔微白腻、脉沉细均为里虚寒之寒湿下注证。同时,患者又有小腹胀,牵及腹股沟处,多为寒湿内阻,致气机不畅、血络瘀滞所致。故用肾着汤温化寒湿;当归、赤小豆、炒蒲黄养血活血;王不留行、荔枝核行气解郁;同时加用清半夏、生薏苡仁、车前子加强祛湿之功。全方共奏温化寒湿、行气活血之功而取效。
③不明原因的双下肢乏力患者,男,65岁,初诊日期:年1月5日。患者诉双下肢乏力渐进性加重半年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骑自行车时亦常因无力而摔倒,走路时亦不能快走,坐立时亦不能轻轻站起。医院,未明确诊断,服用中西药效不显。就诊时症见:双下肢乏力,无腰困痛,无口干欲饮水,小便频数,清长,大便偏干,食纳可,无其他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沉弦。辨证:阳气虚衰,寒湿下注。治法:温化寒湿。处方:肾着汤加减:炙甘草10g,茯苓15g,干姜15g,苍术15g,桂枝10g,猪苓10g,泽泻10g,车前子(包)15g,川断10g,怀牛膝10g,狗脊10g。5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上方服用5剂后,双下肢乏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走路时较前有力,上方继服1月余,双下肢活动正常,无不适,随诊至今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为一老年男性,而症见双下肢乏力。小便频数、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腻,为里虚寒水湿内停之证。方中肾着汤温化寒湿;桂枝、川断、牛膝、狗脊助其温阳化湿之功;又以猪苓、泽泻、车前子加强祛除寒湿之效。本例患者,西医无明确诊断,而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施治而取效,说明了中医根据症状反应总结出的辨证论治理论的科学性。
2.何任用肾着汤
汤XX,男,42岁,工人。年9月8日初诊。腰痛胀重堕牵及臀部已历3年余,面浮足肿,两脚逆冷。自谓缘于抬重物出汗后。经多方诊治,未能显效。血、尿及免疫功能等多次检查,未见异常。纳可,便溏,溲利而不多,苔根厚腻、舌淡,脉沉缓。寒湿滞着肾府,阳气不得伸行。治宜温中散湿,燠土胜水。《金匮》甘姜苓术汤主之:茯苓皮30g,干姜9g,白术20g,生甘草6g,陈葫芦壳15g,川断9g,杜仲9g。上药4剂,腰痛胀重堕解,面足浮肿退,两脚逆冷除,便成形,溲畅利。续服7剂巩固,已上班工作。
本例病历3载,久治少效。析前医之治,或以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论治而投独活寄生汤之类;或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利水湿等,效总罔然。其因其症,实属肾着之为病。夫腰为肾之府,劳作汗出,受冷感湿,寒湿留滞肾府,着而不去,故名肾着。寒湿留滞腰部,肾脉受阻,阳气不行,症见体重,腰痛胀重着,腰脚冷如坐水中,口不渴,小便利或不多,面足浮肿等。本症病在寒湿滞着腰部,而不在肾之本脏,故宜甘姜苓术汤温中散湿,健脾利水。俾寒散湿除,阳气复行,脾气健运,水湿渗利,即诸症自消。
(本文根据网络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