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6月25日
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泄
六味地黄丸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是关于它的由来和组方,你了解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六味地黄丸,中成药名。为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六味地黄丸,同名方约有4首,现选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方。该方删减医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药方当中的附子与桂枝: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温水化下。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剂。中医学认为,六味地黄丸具有滋补肾阴的功能,适用于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等症。
从“八味地黄丸”到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它的前身为“八味地黄丸”。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钱乙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要略》八味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这个方子被流传下来。钱乙本人也被认为是滋阴派的先驱。
曾经的小儿用药因效果卓著,现已成为滋阴补肾的常用药,临床上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被誉为“千年古方”。
六味地黄丸的养肾方法
到了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当时的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的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中药的方子也一样。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讲究
六味地黄丸配方包含: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精妙之处在于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泻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
六味地黄丸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药理研究
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作用与人参相似。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能激活细胞免疫及抗体生成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扁桃体细胞诱生干扰素,提高血清干扰素水平。
3、扩张血管,对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4、减少心肌胶原的沉着,防治高血压心血管损害。
5、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抑制梗死心脏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缩小梗死面积,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
6、对血脂的影响,可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提高HDL-C/TC的比值,促进脂质代谢,长期服用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7、改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8、改善性腺功能障碍,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精子生成,提高精子活动率,增强性功能。
9、促进肾脏对体内代谢产物尿素的排泄,保护肾排泄功能。
10、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正常的ALT活性无明显影响,但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及强的松龙所致的ALT活性升高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11、增加小鼠体重,增强体力,延长游泳时间,使接受化学致癌物的动物脾脏淋巴小结发生中心活跃。
12、增强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存活时间,提高腹水型宫颈癌U14细胞内的cAMP,提高癌细胞增殖抑制率。
13、能抑制氨基甲酸乙酯、亚硝胺的肿瘤诱发率。
14、对于食道上皮细胞增生证,有阻断癌变作用,可预防食道癌发生,减低发病率。
15、六味地黄丸中泽泻含锌量高,山茱萸含铬量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有预防作用,故六味地黄丸对预防老化和早衰有一定作用。
16、使红细胞糖代谢恢复正常。
17、抗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延长生存率,保护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防止心、肝、肾功能的损害,保护NK细胞活性,增强T、B淋巴细胞转化功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