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子,中国作协会员,原《鸭绿江晚报》副刊编辑。代表作品《寂静的鸭绿江》、《咆哮的鸭绿江》。
青橄榄T骨牛排及六味地黄丸
因为个人口味习惯,对意大利美食不敢恭维,面条和米饭,都硬得需细细咀嚼才可咽下。面条宽得像男人的裤带,再用西红柿烩出来,上面洒上锯沫子一样的干酪,说不出是什么味道。逛完街坐在意大利餐馆看意大利人吃饭,吃惊于他们竟如此习惯于食物的单调。虽然餐桌上有各种香槟和红酒,也有意面、披萨、面包、海鲜饭、沙拉,然而对比中国人动辄满桌子山珍海味,依然显得过于单调。每天每天,都是同样的饭食,变化不大,意大利人就吃着这几样东西过了一辈子。儿子带我们到披萨店吃披萨,披萨上来了,我还在等,以为还有汤汤水水,至少该有一碗汤羹才对,可是披萨店就只有披萨。
▲意大利人最爱的海鲜饭
尽管市场上蔬菜种类丰富,却没有人像我们把它做成各种小菜,走遍街区,都没发现超过三种小菜,其中一种还是韩国人做的辣白菜。意大利人的小菜就是橄榄,咸橄榄、甜橄榄、蜜橄榄、辣橄榄、青橄榄、黑橄榄……摊档上繁荣昌盛,满怀希望地走过去,发现所有的器皿里装的都是同一种小菜——橄榄。好在喜欢吃咸橄榄,因为橄榄不独生长在异邦,中国也有,只是不做咸菜,是中药材。古医书称橄榄为“青果”,清咽利喉,解毒生津,跟白萝卜配着吃,可治咽喉肿痛。在意大利每天都吃几枚咸橄榄,中国人的习惯,喝粥总要就点咸菜。回国时买一袋咸橄榄带给家人品尝,家人每人尝了一个就再不肯吃,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吃,可是吃了不到十个,也不想再吃。内心诧异。还有意大利猪肉肠,是一种与火腿一样的发酵食品,吃时不用加工,生吃。这种肉肠也是住意大利期间的最爱,回来怕无法通过海关,不敢多买,只买了四根,分送家人品尝。他们吃不惯又都还给我,然而不知为什么,我也不想吃了。
▲各种橄榄
果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离开那方水土,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也有不曾变化的,直到今天仍视为美味——佛罗伦萨的T骨牛排。
去佛罗伦萨是因为这座城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地,米开朗基罗和伽利略都长眠于此。在这座古迹斑驳的城市深处,跟民国时代一样隐藏着数不清的古玩买家和藏家,这些藏家藏品多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画作,也有大量浮世绘。欧洲人有狂热收藏浮世绘的习惯,买了居然也囤得住,几百年都不卖,现在欧洲经济不景气,有藏家后代开始试探性抛售。在佛罗伦萨,一间很小的画廊,主人就可能是落魄的阔少,在昏暗的走廊尽头,随随便便摆放的,就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价值几亿欧元的名画真迹。在这种氛围里,这座城市成了彻头彻尾的博物馆。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地方,至少要住上十天半月才会玩得差不多,可惜我只住了一天,纯粹走马观花,期待有朝一日再来,逛博物馆,眼下,就只有先邂逅它的T骨牛排了。
▲弗洛伦萨的T骨牛排
佛罗伦萨最有名的美食是T骨牛排和烤鱼。用谷歌定位寻找既定的牛排店,从小巷里拐进去,便是。这家店老板长得很像中国人,平和温厚。橱窗里挂着几乎是半头牛的份量,色泽新鲜。服务生留着十八世纪的欧式小胡子,皮肤雪一样白晰,睫毛又黑又长——意大利满街都是这样的美男子。
服务生轻轻问牛排要几成熟?我们要五成熟。牛排上来时,我几乎要让他再重新煎一下,因为上来的分明是一大块生牛肉。
我们常说的“茹毛饮血”大概指的就是这种吃法,端详了很久才把餐刀切上去,软软嫩嫩,看上去还是生肉。厨师却认为熟得正好。配着黑松露酱和红酒,吃起来虽不像我们烤肉那么香,却鲜美。从这种吃法上可见欧洲人的祖先曾像草原上的狮子追逐野牛一样,有过游猎生活。
▲龙虾
然而异国风味,浅尝辄止,心中念念的,还是中餐。好在米兰街头中国餐馆多如牛毛,甚至还有东北饺子馆。这里的中餐,不论南北菜系,都风味正宗。东北的大馅儿饺子跟我们自家包得形味一致;重庆馆子的麻辣口味,堪比重庆当地的馆子;粤菜滋味清淡悠远,来一盘肠粉,仿佛是坐在广州街边的馆子里……价格也不高,跟在国内吃一顿饭的价格差不多。馆子里华人云集,意大利人偶尔也进来尝鲜。
意大利华人很多,中国货遍布大街小巷,大酱松花蛋醪糟韭菜绿豆芽都是素日可见的食材。想不到,在这遥远的地方,还可以买到丹东药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
照片均由李燕子于年春拍摄于意大利
本文首发于丹东日报《鸭绿江周刊》
编辑|权子李楠楠主编|孙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