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知识补充
WiFi下观看
相信大家家里都有六味地黄丸的身影,
因为它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但是很多男性朋友都把它当成补肾壮阳的良药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
那么六味地黄丸是什么人都适用吗?
让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原理吧!
补肾误区——六味地黄丸
网友提问:
“我买了知柏地黄丸,请问和六味地黄丸相差多少?我只是想补一下,每个星期五吃10颗怎么样?”
彭博士回答:
“再重复一遍,不要随便吃药!”
我在临床上遇到很多患者,找我看病之前不知道听谁说的还是自己研究的,买药吃了一大堆,导致身体出现了种种不好的表现,我还要再花时间把它消除,特别麻烦。
下面介绍一下在广大群众的观念中补肾声誉比较高的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注意事项。
1)基本情况
组成:熟地黄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功用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2)历史沿革
最早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肾气丸,主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将肾气丸中的温补药桂枝和附子去掉,改为六味地黄丸,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中,用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这里注意,六味地黄丸原本是给小儿吃的,小儿是纯阳之体,按照古人的说法,专门补肾阴就可以了,一补肾阳就容易动火,因为小童子元阳没有泄露。
自宋代以来,六味地黄丸被后世医家扩展应用于临床,其应用范围逐渐发展为补肾滋阴之药。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后世医家大多遵循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主张。
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可以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可以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
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更适用于肾阴虚患者的治疗。
问题来了,什么是肾阴虚,什么是肾阳虚呢?
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现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是:许多肾虚的亚健康人士往往肾阴虚和肾阳虚混杂在一起,有时还夹杂一些湿气、寒气、虚火、中寒等。比如有的人腰酸腿软、稍微一走路就腿沉,平时怕冷,吃点东西就拉肚子,平时手脚冰凉,可是一到了热的屋子里面手心脚心还容易出汗,牙龈还经常渗血,嘴里面干燥没有津液,口臭,记忆力差,早泄遗精,性功能障碍,吃饭不香,吃点凉东西还容易拉稀,脾气还急躁,眼睛平时红红的、干涩疼痛,颈椎难受,后背发硬……
以上这都是平时临床最常碰到的情况。
◆你说他是阴虚吧,他还怕冷;说他阳虚吧,他还手心出汗;阴阳俱虚吧,稍微吃点补药就上火。“虚不受补”,还兼有脾胃虚寒,肝气不足。
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临证组方了,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减用药,而不是单纯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
所以,在临床实际中,很难分清楚具体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那种很典型的肾阴虚或者肾阳虚的患者在整个肾虚人群中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很多人问:“大夫,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啊?”这种问题很难回答。
现在很多广告、药商乃至一些不很明白的中医宣传一个理念:“六味地黄丸可以补肾”,于是就造成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面好像六味地黄丸成了补肾的专用药这种观念害人不浅啊!
a.阳虚的人越吃越虚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是听了什么宣传,一听说是自己肾虚,就买很多六味地黄丸吃,结果出现什么表现呢?有一部分面色偏白,体质虚弱,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腰酸无力,小便频数,这都属于肾阳不足的表现,这样的人吃六味地黄丸只会把肾气弄得越来越寒。此外,许多因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还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黄丸,病症就会“雪上加霜”。
b.脾胃弱的人不适宜吃
还有一类虽然肾阴虚但却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适宜吃六味地黄丸。
因为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吃了后会妨碍消化功能。我在临床上见到的误服六味地黄丸导致损伤的最多的就是这一类人,一中老年人为主,这些人长时期服用六味地黄丸,弄得自己脾胃虚弱,大便溏泄。因为中老人本来脾胃功能就慢慢减弱,服用更要谨慎,长期连续服用的话,就不非常可取了。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肾阴,主治肾阴虚。由于配方中阴柔的药多一些,所以吃后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吃。服用两周后如果效果不明显,可能是选药不对症,可以找一位中医大夫对身体的症状进行诊断,对症选药。
与六味地黄丸相同功效的知柏地黄丸,在六位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知母、黄柏两味清热滋阴的药,加强了清热的力量,用来治疗阴虚火旺,如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舌尖红等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的病证。知柏地黄丸更不能盲目地服用,偏性更大。
最好服药之前应该先去有没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该不该服用六味地黄丸,服多长时间,尽量避免由于盲目用药而造成的身体不适。
还有一类是体内有湿热的人,这种人舌苔厚,舌苔黄腻(不是在吸烟和饮橙汁后),胃肠里面胀闷,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滞,挂在大便池里冲不下去,这些是体内有湿热的人的诊断指征。
这一类人大款的比例特别大,整天吃肉喝酒,造成体内的湿热特瑞别严重,肥胖患者居多,虚胖,大肚子,稍微一活动就气喘吁吁、去医院检查脂肪肝、高血脂、肝囊肿、高血糖、高血压……这一类人还特别喜欢补,80%认同吃六味地黄丸补肾,结果是什么呢?面色恍白,腰足寒冷,性功能下降,这都是误服中药不养肾气所导致的最终结果。
c.糖尿病≠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最后一类人最可怜:糖尿病患者。
这个风气不知道是谁带头的,好像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是肾阴虚一样,大家都吃六味地黄丸。按照中医的理论,糖尿病类似古代的消渴病,古人大体分为三类,上中下三消。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少——三多一少,为其诊断标准。
但是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相反还很胖、吃的喝的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但就是血糖高、尿糖高,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在古代中医看来可能就不能划归为”消渴病”范围之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治疗消渴病的古方,按照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记载,应该是“崔氏八味丸”,也就是现在的桂附地黄丸,也叫金匮肾气丸(同仁堂版的又加了利水药),用来治疗“饮一斗、小便一斗”的消渴病,后世医家总结为下消病,也就是肾气不足的消渴病。
现在糖尿病人的很多表现已经和古代消渴病患者的表现不一样了,而且古代消渴的下消病的古方是桂附地黄丸,也不是六味地黄丸,所以不能单纯的用
糖尿病=消渴=下消=六味地黄丸的逻辑来对应。
于是碰见糖尿病就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温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药方和中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切勿擅用。
END每日答谜昨日答案是: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