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思(十三)
六味地黄丸可谓千古名方,时至今日,称其为神丹一点也不为过。之所以有此评价,是因为六味地黄丸泛用于内、妇、外、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其治疗病症不下百种之多。
更有好事者则大加科研验证,证明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等等,功能多样而强大。
六味地黄丸能有此作为,这是本方主人宋代太医钱乙所始料未及的。六味地黄丸载于《小儿药证直诀》,是钱乙①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基础之上,减去桂枝、附子二味变化而来。制方最初是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发育迟缓,囟门不合,神不足,睡卧露睛等症”。为儿科专用药。
时隔几百年后的明代,有位名医薛己②,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开启了六味地黄丸补肾的先河,薛己以擅长补肾而著名,所以,他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可见泛滥六味地黄丸者非钱乙而薛己也。
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有六味药组成。从钱乙制方用心来是治疗“肾怯”,“怯”字本义为胆小,没勇气,肾为作強之官,主生长发育,肾怯即肾虚,是肾气先天不充。从方子所列主治来看,方子初心是治疗肾气不足的阴阳双亏,非特指肾阴虚。
再看方中君臣之药,熟地黄和山萸肉,也决非纯粹滋阴之品,如《本经逢原》:“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而山萸肉《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又《别录》: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又《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等等,可见其助阳之力大于助阴,只是二味助阳之性被丹皮和泽泻牵制而已。加之在茯苓调和下的山药“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的滋阴之力,好像是纯补阴之剂,实际上,它是以补肾元之气为主,同时也是一个养血益气的好方子。
注释:
①钱乙: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钱乙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较,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在病理上“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其感受邪气之后,往往较成人的抗邪能力降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损耗正气,又易于使小儿正气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不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而病理上虚、实、寒、热变化迅速。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反对妄攻误下。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钱乙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
②薛己:
薛己(~)中国明代医学家。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医院医士。薛己自幼继承家训,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医院院判,嘉靖九年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治学极为刻苦,论著很多,除自著的《外科枢要》、《内科摘要》、《女科撮要》、《疠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之外,还有许多校订书,薛己校订书的特点,选注名著,附以己见,如他校订有《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明医杂著》、《外科精要》等数十种。这些校本中不少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来说理法方药依据。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钱乙等影响最大。薛己以外科见长。薛己的学术观点,是在深入研究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总结而成的。在当时元末明初,世医浪学丹溪之法,恣用知、柏,流弊日深的情况下,薛氏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在理论上重视脾胃,注重脾胃与肾命的关系,在治疗上善于温补,对明代以后诸医家逐步对肾命的探索引向深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薛氏本人不失为一位对明代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医家。
赞赏